河長制背后的“立體治理”學問
河長制書寫的是發展大文章,更要有“立體治理”的思維
人人都是河長,才有真正的“生態文明”
賦予河長牽頭統籌的職權,才能讓好想法真正變成好辦法、好做法
“‘500萬帶來5.8個億’,這個標題吸引人吧?”說到治水,浙江德清縣河長制辦公室專職副主任陳國松有講不完的故事。一位企業家想回家鄉投資,看到河道里的臟水、垃圾后直搖頭;后來,當地投資500萬元進行生態河道建設,水系暢通了、生態修復了、水清岸綠了,這位企業家再回來時,當晚就決定投資5.8個億。
疏浚生態航道,引來發展之船,治水也能治出“黃金河”。在德清采訪時,深感河長制書寫的是發展大文章。要寫好這篇大文章,需要的不僅僅是政府發文、建章立制、設立機構、看河巡查,更要有一種“立體治理”的思維。
以巡河為例,人在岸上走、無人機在天上飛、測量船在水面游,德清在科學治水、智慧治水上引領新風尚。用無人機多角度動態俯瞰河面,用測量船檢測河體健康情況,而河長在常規巡查時兼顧河道這個盛水的“盆”,也關注河水這個盆里的“水”……“三雙眼睛”盯河塘,相輔相成、互相補充。而在德清智慧城管信息系統后臺,屏幕上還能清晰監控河道,猶如“第四雙眼睛”。河長治水,已然是個全方位的“立體治理”。
更重要的是,河長制還帶動了全民參與。“民間河長”丁一艷的丈夫章小海是一名村級河長,在章小海影響下,丁一艷通過公眾護水平臺參與治水,并帶動同事一起領任務、獲積分,兌成綠幣后還能換商品;以前,水面保潔員把垃圾撈上岸、岸上清潔員把垃圾掃入河,如今“一把掃帚掃到底”,水岸同治。“行政河長”“民間河長”“企業家河長”……人人都是河長,才有人人共享的“生態文明”。
而在下渚湖看到的“不一樣”的青蝦養殖,更讓人思考“立體治理”的學問。淡水養殖有污染,有些地方會選擇“關”“停”“搬”“轉”。結果,河水變清了,老百姓的口袋卻空了。然而在下渚湖,蝦農根據水域條件優化養殖空間,經過沉淀、過濾、生物凈化等技術環節,實現尾水循環利用。干凈水養出品質蝦,這樣的“水精靈”在上海、杭州等城市備受追捧。讓美麗與富裕并行不悖,就要做好水景觀、水生態、水經濟的“融合文章”。
巡河聯動“水陸空”、護河動員千萬戶、治河兼顧美與富,形成了河長背后的“立體治理”學問。這也啟示更多地方,河長制不是“單兵突擊”,而是攜手并進;要實現的不是“水至清則無魚”,而是“水清魚肥人富足”。說到底,治水是一項系統性工程,單靠某位河長、某項措施是不行的。突出問題導向,賦予河長牽頭統籌的職權,讓好想法真正變成好辦法、好做法,才能實現河湖的立體治理。
水是生命體,如同人一樣會感冒發燒。新的一年,德清將為每條河建立“健康檔案”,無論是“生病”“健康”還是“亞健康”,都有細化標準,都會詳細記錄。有了這樣一份體檢表、檔案冊,相信河長治河會更有辦法,也會更有底氣。
- 下一篇:河長制背后的“立體治理”學問
- 上一篇:保護自然生態生命共同體 引領全球生態文明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