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鄉村振興戰略中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和生態環境保護
云南省位于我國西南邊陲,國土總面積39.41萬平方千米,國境線長達4060千米,是中國通往東南亞、南亞的窗口。云南省少數民族人口占全省人口總數的33.4%(2015年),少數民族交錯分布,表現為大雜居與小聚居的特點。云南省屬于亞熱帶季風氣候,夏季高溫多雨,冬季溫和濕潤,又位于云貴高原,海拔高、氣溫低,加之降水充沛,適宜生物多樣生長,是我國西南地區重要的生態屏障。特殊的地理、人文環境決定云南省加強農村生態環境保護具有特殊意義。
西南督察局調研組實地走訪了云南省普洱市寧洱縣同心鎮那柯里村那柯里村民小組、鎮沅縣者東鎮者整村大田組,以及玉溪市澄江縣,調研了解到云南在結合特色鄉村旅游、傳統農業區轉型升級和高山移民搬遷等方面開展了大量的生態環境保護實踐,取得了一定成效,積累了一些經驗,值得借鑒和推廣。
踐行“兩山論”,實現生態富民
普洱市寧洱縣同心鎮那柯里村那柯里村民小組地處茶馬古道,屬于半山區,與昆明—曼谷國際大通道隔河相望,區位優勢明顯。2007年6月3日,寧洱縣發生6.4級地震,造成人民群眾重大生命財產損失。百廢待興中如何開展災后重建、如何實現村民安居樂業,成為現實而迫切的問題。為此,當地黨委政府和老百姓達成了以農村環境綜合整治帶動鄉村旅游、實現人居環境提升與經濟社會發展相統一的共識。
第一,推進綜合整治,提升村容村貌。村民小組整合災后重建資金、新農村建設項目資金、旅游產業發展項目資金和少數民族特色旅游村建設項目資金等共計8100余萬元,先后建成寬4.5米全長1100米的村莊公路、940米的人畜飲水工程、旅游公廁、活動廣場,修復了4.4公里的茶馬古道,建成了河道自然景觀等20余個旅游景點。多數村民房前屋后栽種了樹木花朵,村容村貌整潔美觀,扭轉了“道路泥濘,豬牛糞遍地,污水橫流”的情況。
第二,加強環境管理,有效處理污水垃圾。隨著生態環境保護主體責任逐步落實,各級黨委政府逐步加強了對農村污水處理的監督檢查和指導服務力度。寧洱縣生態環境部門每季度對此小組的污水處理設施開展1次檢查,并形成監察記錄,督促指導村民做好污水收集、設備運行,以保障排水水質。整治后,村莊大多數生活污水得到有效收集,通過氧化塘處理后再外排,污水處理設施“重建設輕管理”的情況得到明顯改觀。村里還成立了管理委員會,設置6個公益崗位,專門負責打掃村里的垃圾,并及時組織清運。寧洱縣每年補助10萬元,同心鎮每年補助4萬元-5萬元,其余部分村民自籌,保障了處理污水垃圾的資金需求。
第三,形成村規民約,增強村民環境意識。整治前,村民衛生習慣較差,環境意識不強。隨著整治工作的推進和旅游業的發展,村民的不良習慣有了明顯改變。此小組在2017年1月1日正式推行了《那柯里村那柯里小組村規民約》,主要包括城建管理公約、環境衛生公約、水系保護公約等內容,對村民各方面行為進行規范,為營造環境優美、充滿活力、安全有序、和諧相處的旅游環境和良好氛圍奠定了基礎。
第四,發展特色旅游,實現村民增收致富。此小組充分發揮文化旅游資源優勢,大力發展鄉村旅游。2015年10月被住房城鄉建設部、國家旅游局列為第三批全國特色景觀旅游名鎮名村示范。那柯里景區現在已成為附近有名的“道路博物館”,茶馬古道、磨憨—思茅高速公路等集中從此穿越。便利的交通帶動了旅游的迅速發展,村民土地耕種面積大幅減少,多數從事旅游服務、特色商品售賣等工作,收入大幅增加。
普洱市寧洱縣同心鎮那柯里村在災后重建的過程中,積極整合資金,充分利用當地獨特的區位交通優勢和人文旅游資源,走出了一條以農村環境綜合整治帶動鄉村特色旅游,實現人居環境提升與經濟社會發展相統一的生態富民新路,真正做到了讓綠水青山源源不斷地轉化為金山銀山,值得其他地區在建設新農村時學習借鑒。
農業產業升級,確保綠水青山
云南省玉溪市澄江縣是一個傳統農業縣,人地矛盾突出,人均耕地面積低于1畝,農民對耕地依賴性強。位于縣城南部的撫仙湖流域是此縣高產農業區,撫仙湖徑流區耕地面積26.16萬畝,其中壩區7.96萬畝,常年種植蔬菜5.35萬畝,農業產出較高。隨著經濟發展,農業生產給珠江源頭第一大湖撫仙湖帶來的環境壓力越來越大。常年種植蔬菜土地的施肥強度為155.26千克/畝,分別占撫仙湖徑流區、壩區耕地化肥施用量的50.3%、94.32%。據測算,農業面源污染占入湖污染負荷總量的70%,給撫仙湖保護帶來沉重壓力。
撫仙湖是我國蓄水量最大的深水型淡水湖泊和重要的戰略備用水資源,總體水質保持Ⅰ類,占全國62個國控重點湖泊Ⅰ類水的91.4%;蓄水量206.2億立方米,占云南九大高原湖泊蓄水總量的68.3%;流域面積674.5平方公里,其中水域面積216.6平方公里,補水面積少;屬半封閉斷陷湖,理論換水周期長達300年,一旦污染,難以逆轉。農業發展和湖泊保護的矛盾日益凸顯。為此,玉溪市及澄江縣黨委政府結合中央生態環保督察整改工作,確定了以土地流轉休耕輪作減輕農業面源污染的整治思路。
第一,啟動土地休耕輪作,讓湖泊休養生息。2017年12月,為認真落實李克強總理對撫仙湖保護治理的重要批示精神,玉溪市緊急啟動了保衛撫仙湖雷霆行動,在澄江縣撫仙湖徑流區啟動實施了土地休耕輪作,向農民支付租金,對壩區5.35萬畝常年種植蔬菜的土地進行流轉。同時,引進種植大戶、合作社等新型經營主體,取締高耗肥耗藥蔬菜種植,大力發展烤煙、藍莓等節肥節藥型作物,積極種植水稻、荷藕等具有濕地凈化功能的水生作物,推進綠色農業與旅游、文化、健康養生等三產業融合發展。
第二,調整農業結構,降低面源污染強度。澄江縣在已流轉的土地范圍內,大力發展綠色農業產業,發展綠色生態煙葉種植、香根草種植、油菜種植。經測算,實施休耕輪作后,5.35萬畝壩區常年種植蔬菜耕地的氮、磷肥施入量,將由原來的每年0.57萬噸、0.11萬噸減少為0.12萬噸、0.04萬噸,年削減純氮0.45萬噸、純磷0.07萬噸,分別減少78.9%、63.63%,基本能夠滿足撫仙湖水環境容量的負荷削減要求。
第三,發揮龍頭公司作用,帶動農民增收。云南某農業開發有限公司所屬的荷藕莊園,依托種植荷藕,打造生態景觀,配套相關服務設施,建成集生態效益、社會效益,經濟效益為一體的現代農業莊園。云南某藍莓科技開發有限公司建設藍莓示范種植基地800余畝,初步建成玉溪市最大的藍莓苗培育及種植園區,打造出知名藍莓品牌。公司直接帶動周邊50多家農戶種植藍莓,畝均產值8萬元-10萬元,人均增收3萬元。
澄江縣通過政府出面組織土地流轉和調整種植業結構,大幅減少了過去種植大肥大水蔬菜導致的氮磷入湖總量,實現了對撫仙湖的有效保護。同時,大力培育壯大龍頭公司或種植大戶,帶動周邊村民就業增收,較好地兼顧了環境效益與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的有機統一,為湖泊農業面源污染防治探索出一條新路。
實施生態移民,促進脫貧攻堅
云南省集邊疆、民族、貧困、山區“四位一體”,是全國脫貧攻堅主戰場之一。2015年,全省總人口4741.8萬人,88個貧困縣、4277個貧困村、471萬貧困人口建檔立卡,貧困發生率12.7%,主要分布在集中連片特困地區、邊遠山區、革命老區、少數民族聚居區和邊境地區。這些地區往往自然條件嚴酷,生存環境惡劣,生態環境脆弱,發展條件嚴重欠缺,生態保護和脫貧攻堅工作壓力大。
普洱市鎮沅縣者東鎮者整村大田組共有20戶73人,大部分分散居住在較為偏遠的山區,自然環境惡劣,農業生產基礎薄弱,信息閉塞,交通不便,看病難、入學難等問題較為嚴重,群眾經濟收入較為單一,經濟社會發展相對滯后,貧困程度較深。當地群眾為解決吃飯問題,大量開荒種地,使脆弱的生態環境更加惡化,抵御自然災害能力較弱,部分區域滑坡、泥石流地質災害嚴重,已喪失基本生存條件。當地實施積極的扶貧安置政策,通過異地搬遷,既實現了移民搬遷致富,也騰出了生態空間,讓生態得以改善。
第一,完善產業配套,保證“搬得出”。2016年,當地政府組織此村20戶村民進行了異地扶貧安置,總投資為751.3萬元。建設內容包括:每戶不低于90平方米的安居工程;30立方米水池1個,總管道4公里,分引管道3.5公里的人畜飲水工程;實現村組之間、組內之間的道路硬化,合計5000米的通路工程;發展種養殖業,增加200畝核桃種植面積,戶均建設10平方米雞圈1個,以及通電工程、生態能源建設、科技培訓、扶持特色農家樂等。搬遷目的地條件的改善極大提高了移民的積極性,有利于生態搬遷順利實施。
第二,分類施策扶持,保證“住得穩”。根據國家政策,異地扶貧搬遷安置戶人均可獲得補貼兩萬元,拆舊建新人均補助6000元,財政代繳新農合及大病補助保險630元/人,另有產業扶持資金和引導性培訓等。以某村民家為例,全家共有5口人,致貧原因為缺技術,自身發展動力不足。根據《鎮沅精準扶貧明白板》,此村民家共獲得國家異地扶貧安置補助10萬元,拆舊建新補助3萬元,政府還為其通電、修路、接網,具備了基本醫療保障。2017年,全家總收入56291.25元,總支出25900元,純收入30391.25元,人均純收入6078.25元,已退出貧困人口行列。目前,適齡兒童均在者東鎮住校就讀,多數家庭裝了太陽能熱水器,部分村民開設了農家樂或汽車修理店等,生活、就學、就醫、住房等問題基本解決。一系列扶持措施幫助移民盡快適應新環境,確保移民安居樂業,防止回遷造成二次生態破壞。
第三,完善環境基礎設施,避免“新污染”。安置點建設有氧化塘污水處理設施,處理能力為1噸/天,理論上出水水質為一級B標,基本能夠滿足處理需要。建設有垃圾收集池,分為可回收、不可回收兩部分,定期組織車輛運走集中處置。制定了公共活動場所垃圾處理輪流值班表,負責公共區域垃圾清理工作。安置點還建設有沖水廁所,解決了部分村民及過往行人如廁難的問題。者東鎮政府倡導的農村環境治理“十要十不要”理念已經深入人心,村容村貌有較大改善。這些措施有效削減了移民安置點因人口大量增加、產污量超過原有環境承載能力而產生的新環境問題,避免因顧此失彼而出現只解決山區生態改善而污染安置點的情況發生。
當地黨委政府通過生態移民的方式,既解決了這部分村民的脫貧問題,又讓當地環境能夠休養生息,實現了脫貧、發展與保護的統一。在這一過程中,他們通過完善住房、道路、供水、供電、就醫、就學等基礎設施,保證村民“搬得出”;通過實施科技培訓、配套發展種養殖業、扶持特色農家樂等分類幫扶措施,保證村民“住得穩”,并統一規劃建設了環境基礎設施,為廣大山區以移民搬遷保護生態環境、以生態移民促進脫貧攻堅提供了有益經驗。
- 下一篇:鐵軍形象不容玷污
- 上一篇:牢記黨的囑托 強化政治擔當 全力打好水污染防治攻堅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