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 讓治霾更精準
2018年,我國大氣污染防治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績單,科技在精準治霾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精細源解析 精準鎖“病灶”
大氣污染,表現在天上,根子在地上。因此,大氣污染防治工作必須找準病根,方能對癥下藥,從源頭消除污染因子。
從2017年下半年起,國家大氣污染防治攻關聯合中心(以下簡稱攻關中心)派出28個工作組、500多人深入京津冀及周邊地區“2+26”城市開展駐點跟蹤研究,向地方政府和攻關中心報送工作簡報、成果信息專報近2000份,2018年又推廣至汾渭平原。攻關中心通過開展排放清單編制和城市顆粒物來源解析,初步摸清了“2+26”城市污染特征和來源。
在山東省德州市,工作組跟蹤研究,駐點指導,掌握污染防治的第一手資料,為當地大氣污染治理“開方抓藥”。2018年1-12月,德州市空氣質量變化幅度達12.2%,重污染天數減少17天。
在河南省鶴壁市,工作組在重污染過程結束后編制形成重污染天氣管控研究分析報告,分析城市間污染物傳輸情況、重污染過程中各類污染物所占比例,提供有效應對方案。
清華大學環境學院的李俊華教授不僅是河南省安陽市跟蹤研究工作組負責人,還是地道的安陽人。他說:“去年天氣最熱的時候,工作組系統普查了9大類污染物情況,制定了污染源清單。過去一年,工作組連續采樣,對大氣顆粒物進行了系統性的源解析。從數據來看,安陽市的主要污染源是工業、揚塵、燃煤和機動車。”
“我們與中國環境科學院和生態環境部環境規劃院等建立了廳院合作協議,71位專家組成污染防治顧問團,對21個城市做了詳細梳理,基本把問題的癥結找到了,找準了,這樣下一步就可以做到綜合施策,精準治霾。”四川省生態環境廳廳長于會文說。
一市定一策 送上“神助攻”
在制定排放清單、做好源解析的基礎上,工作組為各市提出“一市一策”綜合解決方案和重點污染源控制與治理技術方案,為精準施策、精準治霾送上“神助攻”。
攻關中心副主任、中國工程院院士賀克斌表示,“2+26”城市及區域精細化來源解析結果和高時空分辨率的排放清單,支撐了各地方打贏藍天保衛戰三年行動計劃的編制和實施,提高了大氣污染防治的科學性。
“國家隊”與“地方隊”聯手,解決了科研成果不落地、地方政府“有想法、沒辦法”的問題。
結合排放清單,工作組下沉河北省廊坊市各區縣,對近500家企業進行“一對一”指導,明確預案減排措施中不同預警級別下的限、停產措施。
黑龍江省哈爾濱市建立了一支600多人的專家隊伍提供技術支撐,并派出專家組針對鍋爐整治等重點問題進行精細化排查,量身打造解決方案。
江蘇省徐州市組織了一支30余人的團隊實地調研重點行業、重點企業,走進施工工程以及港口碼頭堆場等場所了解情況。江蘇省環境科學研究院大氣所所長趙秋月表示,希望專家們能夠給徐州市大氣污染治理出謀劃策。
“去年春節剛過,我們就請各行各業的專家齊聚安陽,確立減排目標,梳理技術路線,進行行業指導。”李俊華指著重點行業企業名單說,“專家們還為企業度身定制‘一企一策’,開展深度改造。”
“專家開的藥方就是靈。”浙江省海寧經濟開發區一家紡織企業的負責人對專家團隊贊不絕口。這家企業此前安裝過廢氣處理裝置,但排污指標時好時壞。專家結合該企業的生產工藝和排放情況制定改造方案,推薦了更先進的定型機廢氣治理裝置,并在煙囪上安裝了檢測系統,一旦有問題可以第一時間發現、處理。
“它有兩級冷卻,可以確保廢氣出來時溫度更低,后續靜電處理就能更徹底,整體來看,效果比原來提升了好幾倍。”企業負責人介紹說,“以前每天早上醒來,最關心的就是排放有沒有達標,生怕出問題。現在有專家指導,我們把環保做好了,生產起來心里也更踏實了。”
安陽市一家煤化工企業負責人拿出一組數字:“根據‘一企一策’的要求,我們在環保上投資1.5億元引入了5套脫硫脫硝設備,實現了超低排放,還提高了原料利用率。去年的年銷售收入達到80億元,是有史以來環保投入最大、經濟效益最好的一年。”
管理智能化 不搞“一刀切”
要想實現精細化管理,科技的力量不可或缺。“過去我們的環境執法往往是經驗式、任務式的,現在有了這些高科技設備,我們的執法更加精準。”北京市環境監察總隊總隊長趙志威介紹。
據了解,生態環境部在京津冀及周邊“2+26”城市布設了3000余個小微PM2.5監測站,打開“天眼”,精準識別污染異常高值片區,輔助環境監察人員開展有針對性的巡查工作,改變以往“掃街”式的巡查方式,實現了執法模式的轉變,提高了執法工作效率。
為實施空氣質量智能精細化管理,各地紛紛借助大數據、人工智能等科技手段實現大氣污染防治工作向“內涵型減排”“精細化管理”“科技化支撐”“精準化治理”轉變。
2018年,全國共建設區縣空氣質量監測站點3500多個,基本覆蓋中東部省份各個區縣,全國空氣質量排名發布范圍從74個城市擴大到169個城市。
8188家涉氣重點排污單位安裝污染源自動監控設施并聯網,依法公開排污信息。
全國6113家機動車排放檢驗機構實現“國家—省級—城市”三級聯網監控,各地安裝機動車遙感檢測設備639臺(套)。
天津市建成646套高架視頻監控裝置,采用“互聯網+高架視頻”技術,全方位、全天候監控全市所有涉農區的秸稈焚燒情況。配備“千里眼”后,天津市2018年秸稈綜合利用率達到97%。
四川省成都市依托地面大氣自動監測網絡,將施工工地和非道路移動機械接入“天地空一體化”監測平臺。“過去沒有哪個部門能說清楚成都究竟有多少個工地,現在我們掌握了成都全部工地的情況,執法人員、督查人員和網格員的工作也更有針對性。”成都市生態環境局局長張軍說。
趙志威表示,通過使用技術手段開展精準執法,就是要通過技術手段提高環境管理的精細化水平,進而改善環境質量。(作者 李玲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