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點多、接地氣、重服務 讓政務新媒體更有溫度
2018年11月27日,江西省吉安市安福縣政務服務中心工作人員在教市民掃描二維碼,群眾辦事實現“手機移動辦”。劉麗強攝(人民圖片)
打開微博瀏覽最新政務信息,進入微信公眾號一鍵辦理業務,在社交平臺上與官方賬號互動交流,觀看政府部門發布的執法短視頻……對許多人來說,這是日常生活中習以為常的事情。
2018年12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推進政務新媒體健康有序發展的意見》(下稱《意見》)指出,落實網絡意識形態責任制,大力推進政府系統政務新媒體健康有序發展,持續提升政府網上履職能力,努力建設利企便民、亮點紛呈、人民滿意的“指尖上的網上政府”。
亮點多 緊跟時代發展
2018年5月,微博“@中國警方在線”發布了一段拍攝于上海某道路的視頻,展示了一位民警檢查無牌車輛的執法過程,引發網絡熱議。口頭傳喚,連續三次警告,武力升級,行動前提醒無關人員遠離……執法民警的一系列規范操作被網友稱為“教科書式”執法。隨后,該微博發布“九宮格”圖文,對依法文明、規范執法進行詳細解讀,還挖掘出更多典型視頻進行示范,贏得廣泛認可。
“@中國警方在線”是公安部新聞中心官方微博,自2011年8月開通運營以來,7年多時間累計發布約6.8余萬條微博。現在,它是擁有近3000萬粉絲的“大V”,并連續5年榮獲全國政務機構微博影響力第一名。
這是當下中國政務新媒體發展的一個縮影。政務新媒體,是指各級行政機關、承擔行政職能的事業單位及其內設機構在微博、微信等第三方平臺上開設的政務賬號或應用,以及自行開發建設的移動客戶端等。
數據顯示,截至2018年8月,中國開通認證的政務微博賬號已達17萬、政務微信公眾號已超50萬、政務移動客戶端及入駐短視頻平臺的政務公號也初具規模。截至2018年12月,中國在線政務服務用戶規模達3.94億,占整體網民的47.5%。
“網民在哪里,政務發布就在哪里”。近年來,從中央到地方、再到基層,一大批影響力強、活躍度高的政務新媒體賬號在各個社交平臺上不斷涌現,呈現出快速發展的良好態勢。“指尖上的網上政府”走進越來越多人的生活。
接地氣 創新社會治理
“@外交小靈通”的“剛剛體”收獲數萬次轉評贊,“@國家稅務總局”快速回應演藝行業“陰陽合同”問題,“@最高人民法院”與“山東高法”的“決戰執行難”全媒體直播吸引了大批網友在線觀看,“@湖南公安”幫助海外中國旅客遠程解決困難,完成“跨國救助”……一個個引發廣泛關注的鮮活事例,顯示出政務新媒體在社會治理中的重要作用。
不回避、接地氣、善管閑事、巧辦難事,政務新媒體在發布權威消息、回應社會熱點、引導網絡輿論、塑造政府形象等方面成績斐然。
《意見》指出,到2022年,建成以中國政府網政務新媒體為龍頭,整體協同、響應迅速的政務新媒體矩陣體系,全面提升政務新媒體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
在人人是麥克風、人人是記者的新媒體時代,政務新媒體的快速發展,使得政府部門能夠及時回應重大突發事件、重大社會輿情。如今,政務新媒體已超越媒體的范疇,越來越成為社會治理的重要組成部分,有利于廣泛收集民情、民意、民智,提高人民群眾的參與感與獲得感。正如中國傳媒大學媒介與公共事務研究院高級研究員侯鍔所說,政務新媒體不僅僅是“媒體”,更是服務平臺。
重服務 致力惠民利民
政務新媒體百花齊放,但質量也良莠不齊。一些政務新媒體賬號開通后,以單向發布為主,缺乏與受眾的溝通互動,語言空洞說教,更新速度慢,甚至出現了不少“僵尸號”。還有一些政務新媒體缺乏內容上的精準定位,隨意發布個人信息或走入過度娛樂化的誤區,缺乏輿論引導力。
當專業、嚴肅的政務信息借力移動端融媒體產品進行傳播時,如何適應公眾的閱讀習慣和互聯網的傳播規律?
《意見》指出,要遵循政務新媒體發展規律,明確政務新媒體定位,充分發揮政務新媒體傳播速度快、受眾面廣、互動性強等優勢,以內容建設為根本,不斷強化發布、傳播、互動、引導、辦事等功能,為企業和群眾提供更加便捷實用的移動服務。
惠民利民應始終是政務新媒體發展的動力和追求。侯鍔認為,政務新媒體應以人民為中心,互動、溝通、服務,回應社會關切,提升公信力。
在政務新媒體建設中,要聽民意、重互動,積極反饋留言,杜絕公式化、機械化回應;也要解民憂、重服務,加強與其他業務部門的溝通與配合,對于群眾訴求要限時辦結、及時反饋,確保合理訴求得到有效解決。與此同時,要充分運用互聯網思維與手段,以群眾喜聞樂見的、多樣化的方式融入大眾生活,拿捏得當而非嘩眾取寵,嚴守底線亦不忘人性溫度。(記者 李嘉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