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理念守底線 繪就天藍地綠美麗畫卷
甘州區將恢復生態環境系統與挖掘生態亮點相結合,將干旱區獨特的綠洲濕地景觀與生態產業發展相結合,全方位、全地域、全過程開展生態環境保護,傾力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求,走出了一條生態效益、社會效益、經濟效益共贏的綠色發展之路。
提高政治站位 牢牢扛起生態環保的政治責任
牢固樹立“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理念,始終堅持以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導,牢記 總書記視察甘肅的重要講話和“八個著力”重要指示精神,深刻汲取祁連山生態環境問題的教訓,知恥而勇、知恥奮進。成立生態環境問題整改指揮部,對各類生態環境問題逐項勘察研究,制定整改方案,明確時間表、路線圖、責任人,強化督查問效,確保各項整改措施落實落細。
通過一系列整改工作,全區上下生態環境保護的意識不斷增強,崇尚生態文明的良好社會氛圍更加濃厚,實施“南保青龍(祁連山)、北鎖黃龍(巴丹吉林沙漠)、中建綠洲”發展戰略的路徑更加清晰,維護生態安全和保護生態環境成為全區廣大干部群眾的自覺行動。
精心打造生態城市 宜居宜業宜游魅力不斷彰顯
依托兩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自然資源稟賦,堅持以生態文明理念引領城市發展,宜居宜游生態城市框架體系已成規模。
加大老城區綠化美化力度,積極推行拆墻透綠、拆違建綠、見縫插綠、退硬還綠,城市綠化覆蓋率達到35.2%。調整完善城市總體規劃,道路、供水、供熱、電力、通信、綠化等基礎設施更加完善。
大力推進張掖國家濕地公園建設,著力實施退耕還濕、恢復植被、生態補水、生態移民等工程項目,退耕還濕3099畝、恢復植被5000多畝、增加生態補水914萬立方米,濕地面積明顯增加,自然環境有效改善。積極爭取黑河濕地湖泊生態恢復保護示范治理、生態功能區轉移支付等項目,實施生態修復、渠系清淤、湖泊整治等濕地生態修復工程,形成了集湖面游覽、植物園林、山體觀景、濕地保護、健身運動和科普景觀為一體的生態濕地公園。
傾力助推產業轉型 高質量經濟體系加快形成
緊緊圍繞甘肅省委、省政府“十大生態產業”決策部署,找準定位和突破口,以綠色有機農業為主導、以新興生態產業為引領、以現代服務業為支撐的高質量生態產業體系已具雛形。
立足現代絲路寒旱農業定位,高水平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大力發展特色農產品初加工和精深加工,深入打造現代農業全產業鏈,加快發展戈壁生態農業,聚力打造西北有影響力的綠色有機農產品基地。
堅持用綠色循環發展理念謀劃工業發展。以構建“兩新一特+X”新型工業體系為主攻方向,引進并開工建設智能終端產業園,關閉9戶企業16條落后產能生產線,萬元生產總值能耗較“十二五”末下降了6.5%,工業萬元增加值用水量較“十二五”末下降25.6%。
堅持把宜居宜游作為首位產業來打造,狠抓全域旅游典范城市建設。充分發揮濕地、綠洲、沙漠、丹霞等多種地貌共存的優勢,在城北恢復3萬畝天然濕地,建成離城市最近的國家級濕地公園,以生態旅游帶動經濟發展,全區旅游業生產總值占到國內生產總值的33.2%。
大力推動國土綠化 林草植被覆蓋率持續增加
抓住國家啟動大規模國土綠化行動機遇,全力實施祁連山生態恢復、三北防護林、濕地保護修復,以及祁連山國家公園、黑河生態帶、交通大林帶、城市景觀帶“一園三帶”建設。深入推進以農田林網、城市綠化、鄉鎮綠化、農村村莊綠化、景區景點綠化、產業園區綠化為重點的城市公園、城郊綠地、環城綠帶、生態廊道建設。集中人力物力開展林業有害生物防治行動,多途徑、多方式增加林草資源總量,形成了科學合理的國土綠化新格局,全區國土綠化面積持續增加,林草植被較好修復。
近五年,全區累計完成三北防護林、中央財政補貼、防沙治沙造林6.86萬畝,新建城市綠地417萬平方米,新增綠化面積2037萬平方米,森林覆蓋率提高到18.14%,以農田林網為主體、帶片網點相結合、渠路林田相配套的城市防護林體系基本建成,為改善城鄉人居環境構筑起了一道道“綠色長城”。
鐵腕強化環保監管 污染防治攻堅有力有效
立足西部生態安全屏障戰略定位,牢固樹立生態環境保護紅線意識和底線思維,扎實開展大氣、水、土壤污染防治行動。堅持源頭防控、末端治理并舉,積極開展改炕改爐、燃煤鍋爐拆并、煤炭市場管控、建筑行業揚塵整治、清潔能源推廣等工作。
深入落實“河長制”“湖長制”,扎實開展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環境保護專項行動,合理劃定城市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和鄉鎮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保護范圍。強力推進城市黑臭水體治理,啟動實施黑河引水入城及清污分流、截污納管、污水處理廠提標改造等工程,持續加大農村納污坑塘治理力度。
全力推進農村人居環境綜合治理項目,建立完善農村生活垃圾“戶分類、村收集、鎮運轉、區處理”清運處理機制,組織實施鐵路公路沿線環境整治、廢舊地膜回收利用、尾菜處理資源化利用等行動,建成投產日處理垃圾500噸規模的垃圾焚燒發電項目,農村環境突出問題得到有效治理。
- 下一篇:菏澤聚焦聚力美麗鄉村建設
- 上一篇:浙江仙居打造美麗中國縣域樣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