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用電腦看手機患上干眼 滴眼藥水能治愈嗎?
長期用電腦、看手機,眼睛干澀;眼球表面像是缺了潤滑劑,轉動困難;眼睛像是突然被針扎,感覺刺痛;忽然流出很多淚水,平時卻還感覺干澀;看東西時而清楚、時而模糊……如果你有以上這些癥狀要小心了!你可能被一種很時髦的疾病纏上了——干眼!
干眼有什么辦法解決嗎?長時間滴眼藥水會不會有副作用?別急,咱們聽聽醫生給大家講講關于干眼的那些事兒!
它是眼科門診最常見的眼病
據廣安門醫院眼科副主任醫師張國亮介紹,干眼通常表現為眼睛有干澀感、異物感、疼痛感、燒灼感、眼癢、視物模糊、畏光、流淚等。其癥狀時輕時重,早期表現為異物感,病情發展則會有燒灼感。眼部干澀感是最突出的癥狀,特別是在戶外吹風、注意力集中導致眨眼減少時更明顯,在清晨醒來時,眼干癥狀極為明顯。
為什么會得干眼呢?“眼睛表面淚水少了唄!”張醫生解釋,淚水少只是一個方面,另一方面,淚水的質量不好,也是干眼形成最重要的原因。看來,淚水的質和量都很重要,那就先來了解一下淚水吧。淚水并非簡簡單單就是水的成分,它是由淚腺、副淚腺和瞼板腺及結膜杯狀細胞共同分泌組成的,是一種弱堿性透明液體,由黏液、漿液(水液)和脂質組成。3種成分有機的分布在眼球表面,形成了淚膜,厚度只有7微米。雖說只有薄薄的7微米,其生理作用包括多方面。首先就是潤滑眼球,防止角結膜干燥,另外還包括保持角膜光學特性、供給角膜氧氣與營養、機械系沖洗眼球表面微小異物和微生物、殺滅及防止病原微生物的侵襲等。
淚腺和副淚腺構成了淚膜的“供水系統”,它們的分泌減少會直接導致淚液的數量減少而形成干眼。而瞼板腺則充當了淚膜的“鎖水系統”,它分泌的脂質的減少或質量不佳,會直接造成淚水很容易蒸發掉,造成眼球表面缺水,形成干眼。舉個例子,就像一杯水放在自然的空氣中,每天都會蒸發掉一些,只有及時地往杯子里加水才不會導致杯子徹底干了,這就是我們說的“淚液生成不足型干眼”。如果往杯子里水表面加一層油,它就能有效的鎖住水分而降低水分的蒸發,若把這層油去掉,水分蒸發的速度會比之前大大增加,就會導致“蒸發過強型”的干眼,即使供水系統正常也會引起患者的不適癥狀。
哪些人容易得干眼
造成干眼的因素有很多,比如高齡、女性、環境、視覺終端的應用、角膜接觸鏡的應用、眼藥水的過度使用、眼部手術的刺激、全身的風濕免疫疾病等。
●年輕人如果長時間佩戴隱形眼鏡,影響了淚液的動力學和角結膜上皮的損害。
●每天長時間集中注意力看電腦、手機等,導致眨眼次數變少或者眨眼不充分不到位,淚液蒸發過多,瞼板腺沒有受到有效擠壓而減少脂質的分泌。
●長時間待在開空調房間里的人群,空氣濕度低,眼球表面空氣流速增加會直接引起淚膜蒸發過快而形成干眼。
●青光眼患者長期使用滴眼液或自行長期滴用滴眼液患者,造成結膜杯狀細胞減少導致黏蛋白分泌不足而形成干眼。
●空氣污染重地區的人群,如煙塵、風沙等都會影響淚液的質和量,易引起干眼。
如何緩解和治療干眼
1.改善日常環境,注意飲食。長時間使用電腦的患者要有意識地眨眼,每使用電腦1小時要休息10分鐘左右,此時可以看看窗外的風景,5米遠以外的物體,只要不再近距離用眼,都會獲得很好的休息。盡量少佩戴軟性隱形眼鏡。春秋季節可以在室內放置加濕器,增加空氣濕度,避免空調和風扇直接吹到臉部。飲食方面可多增加魚類的攝入,減少碳水化合物的攝入。
2.熱敷眼睛。長時間用眼后,可用熱毛巾或是手帕覆蓋于雙眼(同時閉上眼睛),每天1至2次,每次熱敷約10~15分鐘。“蒸發過強型”的干眼就是因為瞼板腺功能不良、開口阻塞而導致油脂變得黏稠,不易排出,這時候可以通過熱敷加熱眼瞼,讓油脂重新流動起來,再到醫院配合一定的器械和手法按壓,恢復瞼板腺的暢通。
3.醫學治療。很多人感到眼睛干澀或疲勞時經常到藥店或網上買一些眼藥水滴一滴,這種做法是不對的。應該先到正規的醫院明確診斷,根據病情程度確定治療方案。眼藥水也要遵循正確的使用方法,頻繁使用以及長期使用含防腐劑的滴眼液,不僅不會治療干眼,還會加重干眼癥狀。所以,用藥選擇請一定遵循醫囑。
- 下一篇:別以為吃很少就能瘦 教你不必挨餓就能“健康瘦”
- 上一篇:一季度服務進出口平穩增長
- 中醫藥已成為參與全球衛生治理和助力構建人類衛生健康共同體的重要力量
- 用好小柴胡,少去找大夫!掌握10個經典用法,或能成為半個醫生
- 看跨國藥械企業如何用創新方案踐行中國承諾 | 聚焦進博會
- 七國數據統計發現:男性和受教育程度高的未婚者抑郁風險更高
- 63歲女子吃降壓藥7年,卻腦出血離世!醫生:她犯了3個致命錯誤
- 三高、失眠“怕”這菜!抗炎癥、提高免疫力、強身體,常吃好處多
- 央視曝光:這種床墊含1級致癌物!用越久越危險,家里有的趕緊扔
- 復旦兒科攜手華東理工成立兒童健康社會工作聯合研究中心
- 安徽省胸科醫院巡回醫療隊:守望相助 共繪健康藍圖
- 乙肝疫苗技術轉讓35周年,默沙東再赴“進博之約” | 聚焦進博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