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車不同價 二三線城活該多花錢?
如果說,從美國拉回美規車這件事兒,因為汽車產品有標準、安全和后期維保的考慮,不宜放開讓個人自己這么干的話(要我說,這都是借口),那么我從上海開一臺標準一模一樣的車回昆明,這到底有啥不妥的?
上海自貿區宣布開放了汽車的平行進口業務,雖然列出的條條框框,把能取得平行進口資質的經銷商基本框定在現存已有一定經營規模和年限的商家范圍內,但是似乎我們仍然可以期待進口豪華車的價格自此下降到一個合理的水平。
比如,一臺路虎的攬勝運動版3.0L機械增壓車型,通過平行進口的渠道100萬可以拿下,但是通過4S店拿下的話恐怕要超過110萬。話雖如此,咱們的土豪小伙伴們在2015年能不能以傳說中低15%左右的價格買到心儀的豪車,實在是件沒譜的事情,考慮到即便在國外市場,美國、歐洲和日本的同款車型售價也仍有不同,靠平行進口那點兒量就能抵制車價虛高還是有點兒不靠譜。
這一節咱們且按下不表,既然國家都已經在考慮利用平行進口來平抑車價、抵制壟斷了,那咱們是不是應該把家門口的事情先管管好?在咱看來,中國區的新車售價和國外有較大價差是一回事兒,車企如今動輒就說,咱們這款車是專門為中國市場設計的,中國消費者對配置的要求是全世界最高的,所以咱們的車在中國賣得也是最貴的。但是更容易管理的是不是,即便在國內不同地區,一模一樣的汽車售價也各自不同的事兒呢?
因為身處上海,胖哥自己幫朋友操作過不少次從上海經銷商這里買價格較低的車,再轉到外地上牌。這么小十年下來,我發現,這件事情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發展,居然變得越來越困難了。一開始,只要朋友在當地“搞得定”一點兒,上海這邊的經銷商自然睜一只眼閉一只眼就放車了。到2010年前后,車企管理收嚴了,咱必須買了車以后先上一塊上海牌照,然后做一個二手車交易過戶,車主把二手車拿回居住地上牌。不過因為上海牌照一直看漲,經銷商倒也很樂意做這樣的買賣,一來一去手里多了一個牌照。如今這條路算是徹底堵死了,為毛?因為上海牌照徹底拍不到了。咱也只能眼睜睜地看著一些要買寶馬奔馳的哥們,老老實實從老家拿車,一臺入門級的車子就得多出個一兩萬的。
這件事情的邏輯,和平行進口簡直一模一樣。車企很多時候給出的理由是,因為遠離生產地,一些地區的運費要比一線城市高。這顯然不成立,這不是你禁止人家昆明車主跑到上海來買車然后自己開回去的理由,人相當于自己承擔的運費不是?
如果說,從美國拉回美規車這件事兒,因為汽車產品有標準、安全和后期維保的考慮,不宜放開讓個人自己這么干的話(要我說,這都是借口),那么我從上海開一臺標準一模一樣的車回昆明,這到底有啥不妥的?
這件事情靠電商解決不了,因為現在汽車電商基本上還是要和當地經銷商合作,在當地售價的基礎上帶來一些讓利那沒問題,但是借此實現一車全國一價沒有可能。
有人說,各地的需求不一樣,市場經濟就是供需關系決定價格。這個經濟理論恐怕不適用于此。車企是根據區域銷售量來備貨和配貨的,現在全國的汽車產能絕對超過需求,即便是一些新車的產能爬坡,在三個月以后,只要車企愿意,那就沒有供應不上的道理。車企不愿意放開地區市場壁壘,主要原因有幾個:
其一、利潤最大化,在可能以更高價格出售的地區保持高利潤,何樂而不為?其二、現行的大區銷售的體系,使得串貨在車企和經銷商內部成為一件非常敏感的事情,關系到大區和經銷商的實際利益。其三、大規模的串貨,會讓車企失去對經銷商和區域考核的基礎。
要我說,這就是信息不對稱、物流不發達的上世紀遺留下來的經銷模式,其實既不利于消費者,也不利于企業。家電、手機,乃至香煙、白酒,都從這個時代走過來的,如今再看看,哪兒還有同貨不同價的說法?車企分區域銷售的做法,在當下純粹是人為制造消費壁壘。
所以,在大家為平行進口這事兒大聲叫好的時候,咱不妨回頭看看國內車市,是不是政府應該出臺點兒政策,先把國內地區間賣車的差價給消除了。這事兒真是極其好做,只要勒令車企,不得規定不允許異地上牌,不出一個月,各地車價就能回到一個比較平衡的狀態。一輛車如果在昆明比在上海買貴出兩萬,人家自然愿意到上海來買,開回去一路就當免費旅游一回,何樂而不為。若只是貴出3000,那人家自然還在昆明買,這才是市場經濟不是。
好吧,不管是平行進口,還是消除地區差價,總之2015年,凹凸先生期望鄉親們都能以更合適的價格買到自己心儀的好車。前提是得買車哦,要是車價降了大家還都不買車,咱汽車媒體可吃什么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