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向獲得2014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的中國科學院院士于敏頒獎。 新華社記者 馬占成 攝
新京報訊 昨日上午,2014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在人民大會堂舉行,中科院院士、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高級科學顧問、中國“氫彈之父”于敏院士獲最高科學技術獎。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向于敏頒發獎勵證書,并同他熱情握手,表示祝賀。
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于2000年設立,是中國科技界的最高榮譽。每年獲獎者不超過兩名,獎金金額為500萬元人民幣。截至2014年,共有25位杰出科學工作者獲得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根據《國家科學技術獎勵條例》的規定,經國家科學技術獎勵評審委員會評審、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委員會審定和科技部審核,國務院批準并報請國家主席習近平簽署,授予于敏院士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國務院批準,授予“網絡計算的模式及基礎理論研究”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授予“哺乳動物多能性干細胞的建立與調控機制研究”等45項成果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授予“甲醇制取低碳烯烴(DMTO)技術”等3項成果國家技術發明獎一等獎,授予“水稻秈粳雜種優勢利用相關基因挖掘與新品種培育”等67項成果國家技術發明獎二等獎,授予“天河一號高效能計算機系統”等3項成果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特等獎,授予“我國首次對甲型h1N1流感大流行有效防控及集成創新性研究”等26項成果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授予“工業工程振動控制關鍵技術研究與應用”等173項成果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授予若列斯·伊萬諾維奇·阿爾費羅夫等7名外國專家和美國得州大學MD安德森癌癥中心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際科學技術合作獎。
盤點
1 獎項總數略增結構優化
2014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共授獎318項成果、8位科技專家和1個外國組織。其中,國家自然科學獎46項;國家技術發明獎70項;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202項。
三大獎項總數比2013年增加5項,但比2012年減少了12項,比2011年減少了56項。
和2013年相比,2014年自然科學和技術發明類的獎項有所減少,技術進步獎項比2013年多了14項,但比2012年減少了10項,比2011年減少了81項。
國家科技部獎勵辦方面表示,優化獎勵結構、減少獎勵數量,是為了突出鼓勵自主創新成果和重大的發明創造。
2 環保領域成果迅速增長
信息、能源和化工領域是我國重點應用科研領域。在頒獎大會上,這些領域的表現依然強勁。“天河一號”超級計算機和“透明計算”的研究,分別獲得科技進步獎特等獎和自然科學獎一等獎。
有些基礎研究因取得國際前沿成果而獲獎,如曾被評為2009年世界十大醫學突破之一的中科院動物所誘導性多能干細胞方面的研究為之帶來了自然科學技術二等獎。
另一方面,和民生息息相關的一些研究也開始崛起。如科技部獎勵辦方面表示,環保領域的成果迅速增長,今年環保領域的推薦項目和評審通過項目,數量比去年翻了一番,特別是在大氣污染防治方面,8個推薦項目中評審通過了4項,反映出科技界對環境質量問題的關注和對社會責任的擔當。
3 “云計算”拔頭籌終結空缺
2000年以來,關注原創和基礎研究的自然科學獎一等獎有9年處于空缺狀態,昨日頒獎大會上,“網絡計算的模式及基礎理論研究”這一成果終結了這一“空缺”。
該研究由清華大學、中南大學張堯學團隊所做。新京報記者查看歷年來自然科學一等獎的獲獎項目,發現其分布物理、化學、地理、考古、氣候等領域,也曾有授予數學和計算領域研究,但真正授予網絡計算和計算機科學的,昨日卻是第一次。
項目由中南大學校長,清華大學兼任教授張堯學團隊所做。“我感覺很幸運,我覺得比我做得好的人多的是。”昨晚,張堯學對新京報記者說。
科技部表示,張堯學團隊“透明計算”概念的提出,突破了傳統操作系統的限制,對于解決操作系統長期受制于人的問題、保障國家信息安全具有重大意義。
簡單理解,其所做的研究,就是將計算機操作系統放在云里,用戶連上云端后,可以直接選擇操作系統的各類服務。
有媒體稱,這是我國首次在國際上率先提出“先于云計算、包含云計算”的網絡計算模式—“透明計算”,也是首個中國人推動的計算機技術。 新京報記者 金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