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基層生態環境信息化水平
在一些基層生態環境部門,環境信息化建設還存在統籌建設不夠、低水平重復建設、數據資源不能共享、基礎能力薄弱等問題,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環境管理水平的提升。因此,要采取針對性的舉措,切實提升基層生態環境部門信息化水平。
目前來看,基層生態環境部門環境信息化建設主要存在以下問題。
一是信息系統不統一。目前,基層生態環境部門大多建有國控污染源自動監控、省控污染源自動監控、“12369”舉報投訴、環境應急、移動執法、機動車尾氣監控等業務系統。各系統之間大多獨立運行,不能起到有效地監控整體平臺、支撐決策的作用。這些信息系統來源復雜,不僅有上級生態環境部門統一建設的業務系統,還有地方政府開發的政務服務一體化平臺和基層生態環境部門自行建設的業務系統。信息系統多而雜,存在數據重復錄入現象。
二是信息數據“孤島”多。由于各系統由不同平臺所承建,基礎數據不統一,未進行數據的有效整合,不能有效支撐生態環境決策。大量數據零散分布在工作人員各自的業務主機與工作系統中,大量已維護的數據需要多次重復維護,未形成相關聯的數據管理規范,無法整體提升工作效率,存在業務關聯度差、維護工作量大、數據易丟失等問題和風險。
三是信息建設重建輕用多。基層生態環境部門的信息化系統建成之后,普遍存在重建設輕管理、只建不用、用而不精等現象。不少市、縣區生態環境部門內部辦公還是“雙軌制”運行。既有紙質的文件,也有網上公文處理系統,重復要數據和資料的現象比較普遍。雖然建成了內部局域網,但應用不夠。部分干部職工對政務服務一體化平臺、數字環保等系統的應用水平和熟練程度不高。
四是技術型人才不多。基層生態環境部門信息化專業技術人員數量少、專業水平不高。有的信息技術人員不能很好地勝任系統管理工作,成為推進生態環境信息工作的技術瓶頸。在一些地方,同時具備生態環境保護相關專業、法律知識和信息技術的復合型人才非常欠缺,不能滿足日益繁重、復雜的生態環境信息化工作需求。
環境信息化是環保能力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環境管理決策的基本保障。在大數據時代,只有通過深入推進環境信息化建設,實現環境信息采集、傳輸和管理的數字化、智能化、網絡化,才能從大量繁雜的信息中發現趨勢、把握重點,提高環境管理決策的水平和能力,推動各類生態環境問題的有效解決。
一要整合資源,推進應用融合。要圍繞生態環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開展大數據頂層設計,不斷適應生態環境管理新形勢、新任務和新要求。在全面摸清基層環境管理需求的基礎上,整合建設國家、省、市、縣環保系統四級一體化的環保數據管理平臺,以大數據支撐生態環境信息公開、網上一體化辦事和綜合信息服務,提高公共服務共建能力和共享水平。
二要整合資源,推進數據集成共享。統籌信息化項目建設管理,消除數據孤島。充分利用信息資源目錄體系管理系統,實現系統內數據資源整合集中和動態更新,建設生態環境質量監測、環境污染防治、自然生態保護、核與輻射監管等生態環境基礎數據庫。通過政府數據統一共享交換平臺接入生態環境基礎數據資源。拓展吸納相關部門、企業、行業協會和互聯網關聯數據,形成環境信息資源中心,實現數據互聯互通。
三要優化路徑,推進完善生態環境公共服務。實行生態環境網絡資源、計算資源、存儲資源、安全資源集約建設、集中管理、整體運維,構建“一站式”生態環境政務服務辦事平臺,提供有效便捷的全方位信息服務。推動傳統公共服務數據與移動互聯網等數據的匯聚整合,開發各類便民應用,不斷滿足公眾生態環境信息需求。
四要著眼長遠,推進基層基礎工作。健全完善生態環境大數據運行管理制度,規范運行維護流程,形成較為完善的運行維護管理體系。加強大數據運行保障、監控預警能力建設,依托專業化運維隊伍,對生態環境網絡、計算、存儲、基礎軟件、安全設備等大數據基礎設施實施統一運維,提高運維服務質量和水平。完善信息化管理專門機構,配備專業的信息技術隊伍。建立健全培訓制度,不斷提高信息從業人員綜合素質和能力水平。
作者單位:四川省廣元市生態環境局
- 下一篇:垃圾分類五種傾向要不得
- 上一篇:防范化解新建項目環境社會風險要用好六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