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喚更多全科醫生
有位老人感覺頭暈,到某大醫院掛了3次號,才找對了“門”。他先掛了神經科號,沒有查出問題;又掛了心血管科號,還沒查出問題;再掛了內分泌科號,才找到癥結所在。原來,他的頭暈和低血糖有關。頭暈看似簡單,病因卻非常復雜。專科醫生首診,往往很難找到病因。假如由全科醫生首診,患者可能就不會跑冤枉路了。
現代醫學分科越來越細,有利有弊。專科醫生更像是“鐵路警察”,各管一段。我國進入老齡化社會,很多老人集多種疾病于一身,如果到大醫院看病,分別由各科醫生診治,就會產生不少麻煩。例如,一位老人同時患有3種疾病,心臟病專家開了3種藥,呼吸病專家也開了3種藥,內分泌專家又開了3種藥。如果患者把這些藥同時吃下去,藥物就會在體內“打架”。其實,專家們開的藥都沒有錯,但他們忽視了人是一個整體。疾病之間相互關聯,但專科醫生囿于各自專業,只能看到局部。而全科醫學的優勢恰恰在于把人看作一個整體,全盤考慮,統籌規劃。這樣既能讓患者最大程度受益,也能大幅節約醫療資源。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人民群眾的健康服務需求不斷升級。而我國醫療服務供給模式單一,無法滿足人民群眾的新需求。因此,必須把以專科為主導、以疾病為中心的生物醫學模式,轉變為以健康為中心、以生命全周期照料為核心的現代醫學模式。在醫療服務體系中,全科醫生和專科醫生應該是T字形結構。全科醫生是上面的一橫,代表廣度;專科醫生是下面的一豎,代表深度。只有全科醫生和專科醫生密切配合,才能使醫療資源得到最佳配置。目前,我國醫療服務的T字形結構還未形成,全科醫生不足30萬人,人才缺口較大。如果按每名全科醫生簽約2000名居民計算,至少需要70萬名全科醫生。同時,全科醫生服務能力不足,難以取得患者的信任。患者從基層流向大醫院,實際是在用“腳”投票。很多全科醫生雖然成為居民的簽約家庭醫生,但服務模式還是“小專科”,全科思維尚未形成,無法勝任“健康守門人”的角色。
全科醫生不僅是一個職業,更代表一種全新的醫療服務模式。專科醫生的短板,恰恰是全科醫生的長板。全科醫生的優勢,是專科醫生無法比擬的。例如,全科醫生以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為主要工作場所,以常見病、多發病為防治重點,為百姓提供全方位的健康服務。全科醫生的服務模式更人性化,能夠提供一攬子解決方案。他們使用的“武器”多種多樣,包括生物學、社會學、心理學等手段,而不僅僅是藥物和手術刀。全科醫生與社區居民離得更近,服務觸角可以伸進千家萬戶,通過與病人建立長久穩定的關系,提供覆蓋生命全周期的醫療照護。這樣的服務模式既有利于優化醫療衛生資源配置,也符合大多數百姓的根本利益。
健康中國的大廈,需要一大批全科醫生的支撐。希望有關部門盡快補上全科醫生這塊“短板”,強化全科醫生激勵機制,提高全科醫生薪酬待遇,拓寬全科醫生發展路徑,為基層培養一批“下得去、留得住、用得好”的全科醫生,讓億萬居民擁有合格的“健康管家”。
- 下一篇:專家教你6個“法寶”,提高免疫力
- 上一篇:咖啡有助控制血糖減輕體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