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引擎”平穩運行(中國經濟縱深談④)
5G來了!
6月6日,工信部向四家企業發放5G牌照;6月25日,中國移動宣布,今年將在全國建設逾5萬個5G基站,明年在所有地級以上城市提供5G商用服務。
工業互聯網、智慧交通、智能醫療……眾多企業瞄準5G商機,加大投資力度。專家估算,單是建設基站,5G投資就約為4G的1.5倍,8年內,5G將為我國拉動投資約1.2萬億元。
投資,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變量。發揮投資的關鍵作用,是應對外部環境變化、保持經濟平穩發展的重要支撐。去年下半年以來,面對復雜嚴峻的國內外形勢,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審時度勢、及時決策,出臺一系列穩投資舉措。今年1—5月,我國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長5.6%,實現平穩增長。
投資增速保持平穩、結構更趨優化
烈日炎炎,海浪滾滾,盛夏的珠江口好不熱鬧——集“隧道、島嶼、橋梁、地下互通”為一體的深圳至中山通道建設如火如荼。總投資達446.9億元的深中通道,將成為港珠澳大橋之后我國交通建設舞臺上又一超級工程。
地勢險峻,危巖奇突,狹長的大藤峽施工正酣——廣西大藤峽水利樞紐年內將實現大江截流。這一累計投資170多億元的項目建成后,不僅將帶來每年60億千瓦時發電量,還將為百余萬群眾解決用水難題。
去年下半年以來,面對基礎設施投資歷經多年高速增長后出現的回落態勢,我國加快了地方專項債發行進度和項目審批速度,有力推動了一批重大項目落地。今年1—5月,我國基礎設施投資同比增長4%,高于去年全年增速0.2個百分點。
增速穩住了,結構也更優了。不搞“大水漫灌”,追求“精準滴灌”——我國基礎設施投資聚焦“補短板”,重點投向脫貧攻堅、鐵路、公路及水運、機場、水利、能源、農業農村、生態環保和社會民生等九大領域,努力實現穩增長、調結構、惠民生的一舉多得之效。“這些投資雖然規模不比以往,但都針對關鍵領域、瓶頸環節,能大幅提升基礎設施投資的整體效力。”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產業經濟研究部研究員許召元說。
在基礎設施投資增長平穩的同時,制造業投資呈現出結構優化的良好態勢:1—5月,制造業投資同比增長2.7%,比1—4月提高0.2個百分點;高技術產業投資同比增長11.9%,增速比全部投資高6.3個百分點,研發設計服務業投資增速達到27.1%。
制造業投資結構優化的背后,有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帶來的強大拉動力。
“開年以來,訂單不斷,不少客戶提早啟動設備采購,工業機器人行情看漲。”李群自動化公司首席執行官孔兵感覺到,當前制造業企業推行智能制造、“機器換人”的熱情不斷高漲。
不轉型死路一條,謀轉型柳暗花明。面對競爭更激烈、需求更多元的市場新形勢,不少傳統制造業企業主動開拓、積極轉型。1—5月,制造業技術改造投資增長15%,增速比1—4月提高0.1個百分點,高于全部制造業投資12.3個百分點。
制造業投資結構優化的背后,也有新動能蓬勃發展帶來的旺盛驅動力。
“國內新能源汽車市場快速發展,動力電池產業市場持續增長,公司現有產能已經跟不上市場節奏了。”寧德時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有關負責人表示,接下來將投資至少46億元進行擴建,進一步完善布局,提升產品競爭力。
新技術、新產品、新業態、新商業模式……新動能綻放出的生機活力,使新投資機會大量涌現。今年1—5月,我國高技術制造業投資增長10.2%,增速高于全部制造業投資7.5個百分點。
“隨著供給側改革的持續推進,傳統產業企業不再執著于擴張產能,而將更多資金用于提質增效,使技改投資快速增長。同時,代表產業發展方向、能滿足消費升級需求的新興產業企業都在搶抓機遇、擴大投資。”國家信息中心經濟預測部副主任王遠鴻認為,制造業投資的分化既體現出新舊動能的轉換,也有利于結構調整的加快。
投資增速雖有波動,但仍有巨大空間和充足潛力
看到投資總體平穩的同時,也有一些人關注到我國投資增速的波動——前5個月,固定資產投資增速較去年全年下降0.3個百分點,較前4個月下降0.5個百分點。他們猜測,外部環境之變會不會是導致中國投資增速放緩的首要原因?
經濟學界的研究給出了否定的答案。
剛在廣東東莞、佛山等地走訪了多家企業的王遠鴻認為,若將當前影響企業投資意愿的因素排序,“市場供需變化”居首,其次為“成本上漲壓力”,“外部不確定性增加”則排在最后。
“看問題,要抓住主要矛盾。我們不能否認外部環境變化給投資帶來一些影響,但也要認識到,穩投資的關鍵仍是‘做好自己的事’。”國家統計局副局長盛來運表示。
“做好自己的事”,首先要辯證認識當前投資增速的波動。
一方面,要保持清醒,正視制造業和基建投資增速回落。
若將今年前5個月的投資增速與去年同期相比,房地產投資提升了1個百分點,制造業投資、基礎設施投資則分別下降了2.5、5.4個百分點,成為投資波動的主要原因。
再往深究,制造業投資增速放緩,主因在于民間投資動力不足。今年1—5月,民間投資同比增長5.3%,增速比上年同期回落2.8個百分點。“在制造業領域,民間投資比重約占八成。當前,國內傳統產業的供需結構性矛盾比較突出,一些行業利潤率還比較低,不少民營企業已經認識到‘鋪攤子’行不通了,但對怎么‘上臺階’還有些迷茫。”王遠鴻分析道,內生動力不足依然是投資增速放緩的根本原因,“國際市場不確定性僅帶來一定的疊加影響。”
“基建投資從過去兩位數的高增長回落到現在的4%,主要受前期清理規范地方政府債影響。投融資模式的改變,導致一些基建項目落地較慢。”民生銀行首席研究員溫彬說。
另一方面,要堅定信心,看到我國投資平穩增長的底氣與潛力。
目前,我國人均資本存量水平僅及發達經濟體的1/5左右,人力資本積累和物質資本積累都還有很多潛力可供挖掘。2018年,我國常住人口城鎮化率為59.58%,比處于相同發展階段的上中等收入國家平均水平約低6個百分點,與高收入國家差距更大。
“當前,我國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尚未解決,特別是中西部地區和廣大農村地區的基礎設施短板依然突出。”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研究員劉立峰表示,京津冀協同發展等一系列區域發展戰略的落地,以及新型城鎮化戰略的推進,都將帶來持續增長的投資需求。
近14億人不斷升級的消費需求,孕育著可觀的投資潛能。化妝品同比增長16.7%、通信器材同比增長6.7%、家電類商品同比增長5.8%,增速分別比4月加快10、4.6、2.6個百分點……今年5月,消費升級類商品的零售額增速明顯升溫。
當前,我們擁有世界上最大規模的中等收入群體。隨著這一群體不斷擴容,巨大的消費升級需求還將不斷釋放。只要企業加快轉型、推出適銷對路的產品,不斷滿足多樣化個性化的需求,就能贏得市場青睞和穩定的投資回報。
只要措施對路,投資完全能對經濟發展持續發揮關鍵作用
“要改善投資和市場環境,加快對外開放步伐,降低市場運行成本,營造穩定公平透明、可預期的營商環境,加快建設開放型經濟新體制,推動我國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習近平總書記的這一重要論述為穩投資工作指明了方向。
今年以來,我國一系列穩投資措施的落地,既穩住了當下,也開啟了未來。企業和專家紛紛表示,我國投資空間廣闊、機會充足,只要措施得力、久久為功,就能保持投資平穩增長的良好勢頭。
——優化營商環境,將使投資熱情更加高漲。
“減稅降費政策可使企業一年降低成本930多萬元,國家送來的真金白銀,大大提振了我們對未來發展的信心。”萬事利集團董事長屠紅燕說,去年“降成本”舉措送來的“大禮包”,讓企業得以投入更多資金研發絲綢“爆款”,“今年省下的錢,也將全部投入到數字化轉型中。”
全面實施小微企業普惠性稅收減免、大幅放寬小微企業所得稅優惠標準并提高增值稅起征點、將制造業現行16%的增值稅稅率降至13%……今年以來,減稅降費政策相繼落地,既為企業減輕了負擔,也使其投資決策更為從容。
惠企政策帶來了暖意,深化改革也釋放著紅利。全面實施市場準入負面清單制度,進一步厘清政府與市場的邊界;啟動第四批國企混改試點,推進石油天然氣電力等重點領域改革;出臺《政府投資條例》,在規范政府投資的同時更好引導和帶動社會資本……今年以來,我國持續深化改革,放寬市場準入,為投資者安心經營、放心投資創造了良好環境。
——明確任務導向,將使投資更加精準有力。
加快改造城鎮老舊小區,加大農村供水工程建設力度,確保提前一年完成新一輪農村電網改造升級工程,促進社區養老和家政服務業加快發展,加快網絡升級擴容……5月以來,國務院常務會議多次研究與穩增長、穩投資有關的工作,確定了不少擴大有效投資的重要領域。“從以前的總量擴張到現在注重補短板、增后勁、惠民生,投資的針對性和有效性將大幅提升。”許召元說。
——拓展資金來源,將使投資瓶頸逐步打破。
今年前5個月,中央預算內投資已下達89%,全國新增地方政府債券累計發行規模已超過序時進度。各地新增債券有效投入到重點項目中,穩投資效果明顯。
6月10日,《關于做好地方政府專項債券發行及項目配套融資工作的通知》印發。“《通知》提出‘允許將專項債券作為符合條件的重大項目資本金’,突破了以往專項債券只能做配套資金的限制,將行之有效地拓展其用途范圍。”溫彬認為,未來將有更多符合規定、有發展前景的基建項目得以開工,帶動基礎設施投資增速回升。
“在穩投資上,我們有充足的底氣,不需要搞新一輪的基建投資強刺激,更不需要搞全面的投資強刺激。只要措施對路,投資完全能對經濟發展發揮出關鍵作用。”王遠鴻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