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渚文保原住民:守候下一個五千年
圖為良渚博物院內景。 張煜歡 攝
上溯長輩,康烈華的舅舅姚今霆曾是良渚文化保護者;作為“體制外保護良渚文化第一人”,康烈華以畢生心血守護良渚遺址;下至后代,耳濡目染中,康烈華的兒子康宏果也因一起文物保護案與良渚文化結緣。
“考古這事可遇不可求的,但傳承良渚文化是我一生的使命。”今年79歲的康烈華常這般說。
圖為良渚博物院內景。 張煜歡 攝
“原來我拾到的是一種文化”
“我這一生注定是與良渚文化有情又有緣的,并且造化不小。”戴上老花鏡,康烈華念起去年寫給良渚文化的“表白信”——《衣帶漸寬終不悔》。康烈華的文筆很好,這和從小喜文、愛聽故事有關,這一點也埋下了他最終“愛上”良渚文化的種子。
康烈華來自杭州余杭良渚安溪后楊村。“我小時候在桑林里削地,在墳山間放羊,地上就有石鏃‘浮’在那里,紅纓槍那么大,我總當寶貝一樣拾回家。”加上長輩們口中無數動人傳說,康烈華對腳下這片土地有了刨根問底的興趣。
1959年,康烈華中學畢業回鄉務農。當時正值“農業學大寨”,村里開始挑平高墩地填塘造田。過程中經常出現石器與陶片,雖不知是何物,但康烈華一直留心收集著。
圖為良渚古城遺址。 張煜歡 攝
巧合的是,康烈華的舅舅姚今霆除了是位良渚文化保護者,還是良渚文化發現者施昕更的小學同學。1960年,康烈華去舅舅家作客,讀到了施昕更贈與姚今霆的考古報告《良渚》。看完書,聽完施昕更發現良渚文化的不凡經歷,康烈華恍然大悟:“原來我拾到的東西是一種文化!”
“書中寫朱村兜有黑陶,我們村前‘和尚地’地下到處可挖到呀,原來這些都是良渚文化的石器!”說到這番“發現”,康烈華至今仍激動不已,這是他對良渚文化的認識從實踐到理論的飛躍。
圖為康宏果家挖出的良渚墓葬。 張煜歡 攝
“爸,挖出文物了!”
一輩子鐘情良渚文物保護,讓康烈華成了名副其實的“體制外保護良渚文化第一人”。康烈華的兒子康宏果承認自己受父親影響不小,而最難忘的無疑是他造房子時“挖出寶”那回。
2006年,康宏果經審批后在自家竹園地內建房,4月19日雇挖機開挖墻基。下午準備收工時,突然在墻基邊緣西南角挖出了四個中間有孔的圓餅狀物體。
敏銳的康宏果立馬告訴父親:“基地上挖出文物來了,是玉璧!”
康烈華當即讓兒子電話報告當地遺址管理所所長。接到指示后,父子倆按要求做好出土玉璧的保密工作、協助收繳。由于行動及時,距事發不到三小時,四個玉璧順利完成收繳。
之后良渚管委會人員會同專家趕赴現場踏勘,確證此處為良渚時期墓葬與墓地。歷時3個多月,考古人員在該地基處共發現良渚墓葬9座,出土珍貴文物數百件,有玉琮、玉璧、鉞以及大量裝飾玉器、玉掛件,還首次出土了削邊形玉璧和玉耕田器。
“專家們認定這是一處規模較大的‘良渚文化’中晚期遺址,也是進入新千年后,‘良渚文化’考古的一次最新最大發現。”康宏果自豪地說。
而對于康烈華來說,這次事件被他視作自己保護良渚文化以來,作出的最大貢獻,“這批文物的發現時間恰逢良渚文化發現70周年,可以說是獻上了一份‘厚禮’。”
圖為康烈華。 張煜歡 攝
“作為良渚原住民,還要再守候5千年”
“真的是緣分了。”康宏果這樣形容那次改變了他人生軌跡的文物“邂逅”。“至此我開始認真思考父輩們用畢生守護文化圣地的意義。”他決定跳出企業,開始跟隨父親的腳步,宣傳保護良渚文化。
康宏果擔任了后楊村小組組長,之后又到村委會工作。其間,他一直努力加強后楊村遺址的保護,確保地下文物安全,村里沒有發生任何盜掘、破壞文物的事,村民的文保意識也漸漸提高。
去年7月,康宏果帶頭創業,成立了旅行社。古城、良渚山水、良渚水壩,集齊良渚文化三大元素的旅行社Logo,足見其用心。“未來我想讓世界各地游客到良渚來,把良渚文化推廣出去。”
對于良渚依托文化及申遺的產業發展,康宏果思路清晰:“良渚當地農田目前仍以一產為主,所以我鼓勵村民從事農旅文化產業,讓想認識良渚文化的人走進來,也讓了解良渚文化的人把它傳播出去。原住民們守候了5千年的文明,我們再守5千年!”
“良渚申遺成功了怎么想?那心情當然是很快樂的!”康烈華對良渚未來的憧憬簡單美好:“像我們這樣的村子,申遺成功,以后世世代代下去就不會被高樓大廈‘吞掉’。這塊綠地、這片青山綠水會永遠存在下去。”(張煜歡 劉方齊)
- 下一篇:2019中國祁連國際飛行節7月底舉行
- 上一篇:那些傳說中的時裝大秀 到底好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