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門口的銀行”為何紛紛消失
曾經火熱的社區支行,如今迎來一波關閉潮。為打通銀行服務“最后一公里”而存在的“家門口的銀行”,還會否存在?下一步將向何方?
以打通“最后一公里”為目標的社區支行,在我國已經走過了6年的歷程。與當年的火熱狀態相比,目前社區支行迎來生存壓力。近日,一些城市里,不少“家門口的銀行”正在悄悄消失。
近日,家住北京某小區的張女士回家時突然發現家門口的一家銀行變成了小賣部。3年前她剛搬來時,曾在這里開過電卡、繳過電費。如今家門口的銀行沒有了,李女士也沒有覺得有什么不方便。據了解,今年以來,監管部門批復同意了北京地區41家社區支行終止營業。銀保監會數據顯示,截至2019年1月10日,已退出的社區支行數量超過1300家。
發展社區支行曾是銀行應對競爭壓力轉型的方向。聯訊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李奇霖稱,2013年至2016年,隨著互聯網金融的崛起,為應對競爭壓力,銀行將社區支行作為一個轉型方向,紛紛下沉社區挖掘客戶,搶占“最后一公里”。當時銀行認為,社區支行面積小,運營成本相對較低,銀行人員長期駐扎社區可以和居民有良好互動,有助于銀行挖掘客戶和深度營銷。此外,考慮到上班族工作時段沒時間去銀行,在周末或下班之后去社區支行會很方便。
“沒想到曾經的轉型方向現在卻成了累贅。”某銀行工作人員說,盡管社區支行較低的成本使得網點得以快速擴充,但在選址、客戶服務等方面的諸多原因導致不少社區支行門可羅雀,“開始的時候大家一擁而上,提供的服務比較簡單且同質化,在互聯網的沖擊下,社區支行成為銀行的負擔。”
對此,中國人民大學國際貨幣研究所研究員甄新偉稱,社區支行大都通過租賃房屋獲取營業場所,近些年租金成本較高以及租約續期不穩定,是社區支行關閉的原因之一。過去一些機構不計成本,盲目擴張,如今在市場競爭和成本壓力下不得不收縮。
金融科技的快速發展也對銀行物理網點帶來沖擊,移動支付的發展讓大家對現金的需求大大減少,社區支行ATM的使用率大大降低;過去傳統網點每天有三四百人進出,現在一天不到100個人。據銀行業協會研究報告統計顯示,2018年銀行業金融機構離柜交易達2781.77億筆,同比增長6.97%。“沒人去銀行網點了,更沒人去社區支行了。”甄新偉認為,我國遠程提供金融產品和服務的功能越來越強大,對社區支行所承擔的傳統渠道服務替代很快,這是社區支行出現關閉潮的另一個重要原因。
社區支行未來走向何方?李奇霖認為,“輕型化、精簡化、智能化、自動化、親民化、精細化”將是社區支行今后的發展方向,“未來可以借助廣泛的網點分布和深入居民社區的優勢,開展符合當地居民需求的各種活動,提供各種場景體驗的社區服務。”
甄新偉認為,要高度重視社區支行服務作為“最后一公里”的重要補充作用,以及對老年人提供金融服務的作用。(記者 彭 江)
- 油價跌勢“崩盤”!11月24日調整后92號汽油,11月25日麥價如何?
- 點燃數字引擎!2024滬港數字經濟協同高質量發展論壇在江橋舉行
- 順豐沖刺港股IPO,10月旺季營收勁增高達241億元
- 因提供誤導性信息,聯儲證券經紀人被罰!3家券商經紀業務5天共收5張罰單
- 世界鋼鐵協會:10月全球粗鋼產量為1.512億噸 同比提高0.4%
- 臨高開展創業成果展示交流會
- “持續是一種信仰”中國太保壽險2024年藍鯨協會年度峰會圓滿召開
- 業績增速連年下降,航空工業、中國電科的供應商今日申購 | 打新早知道
- 助力中小企業加快對接資本市場,“文化+科技”行業最新政策培訓會舉辦
- 人保健康:因傭金數據不真實等被罰22萬元,年內收多張罰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