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貿流通體制改革成績斐然 消費基礎性作用不斷增強
多種所有制共同發展,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逐步顯現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非國有經濟快速發展,打破了公有制商業“一統天下”的局面,流通領域呈現多種經濟成分并存,多種所有制共同發展的良好格局。1952年我國全民和集體所有制實現的商品零售額占商品零售總額的比重超過三分之一,改革開放初期的1978年,全民和集體所有制實現的商品零售額占比超過90%。而2018年我國流通領域主要行業——批發和零售業中限額以上國有企業數量僅占該行業限額以上企業總數的1%左右,銷售額約為該行業限額以上單位全部銷售額的3%;私營企業數量占該行業限額以上企業總數的比重超過60%;港澳臺投資和外商投資企業數量占比為15%左右。經過長期的市場培育和發展,多種經濟成分共同發展的商品流通體系日益完善。
隨著市場化改革的不斷深化,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主體地位持續增強。國內商業作為我國開放最早、市場化程度最高的領域之一,已逐步形成主體多元、方式多樣、開放競爭的格局,市場價格形成機制逐步完善。總體來看,我國商品價格形成過程主要分為計劃經濟時代農副產品“統購統銷”和20世紀80年代“調放結合”“價格雙軌制”“價格闖關”,以及放開價格、完善機制等幾個階段,基本實現了從政府定價向市場機制定價轉變。20世紀90年代有關部門頒布了新的價格管理目錄,放開了絕大多數商品的價格;當前97%以上的商品和服務價格實現市場調節,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逐步顯現,為消費市場較快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消費品由數量短缺向供給充裕轉變,零售市場規模持續擴大
生活資料類商品由短缺匱乏、種類單一向供給充裕、品種繁多轉變,居民消費由基本生活型向發展享受型轉變。新中國成立初期,我國生活資料嚴重短缺,農副產品以統購統銷為主,消費品實行調撥分配,大多憑證定量供應,市場處于全面緊張狀態。1978年以來,改革開放為國內市場發展開辟了前所未有的廣闊空間,消費需求強勁,購銷活躍,消費總量持續擴大。2018年限額以上單位糧油食品飲料煙酒、服裝類商品零售額分別為19689億元和13707億元,分別是1952年食品和服裝類商品零售額的133倍和270倍,年均分別增長7.7%和8.9%。2018年末我國城鎮居民平均每百戶電視機、洗衣機和電冰箱擁有量分別為121.3臺、97.7臺和100.9臺,而1981年分別僅為0.6臺、6.3臺和0.2臺。
消費品市場快速發展。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由1952年的277億元增加到2018年的380987億元,年均增長11.6%。其中“一五”至“五五”時期年均增長7.6%,“六五”時期年均增長15.0%,“七五”時期年均增長14.0%,“八五”時期年均增長23.3%,“九五”時期年均增長10.6%,“十五”時期年均增長11.8%,“十一五”時期年均增長18.1%,“十二五”時期年均增長13.8%,2016—2018年年均增長約10%。
經濟發展方式從投資驅動型向消費拉動型轉換,消費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持續增強
隨著消費市場持續較快增長,國內消費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增強,成為經濟增長的第一驅動力。2018年最終消費支出對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的貢獻率達到76.2%,比1952年和1978年明顯提升。消費成為保持經濟平穩運行的“穩定器”和“壓艙石”。
在行業增加值方面,與居民消費緊密相關的批發和零售業等行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明顯增強。1953—2018年批發和零售業增加值按現價計算年均增速超過10%;批發和零售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在2018年達到9.4%。
在就業方面,批發和零售業、住宿和餐飲業逐漸成為吸納城鎮就業和承接農村勞動力轉移的主力軍。2017年國有單位、城鎮集體單位、私營單位和個體經營戶中批發和零售業年末從業人員超過1.3億人,是1952年零售商業機構的全部從業人數的18.8倍,年均增長約4.6%;2017年國有單位、城鎮集體單位、私營單位和個體戶中住宿和餐飲業年末從業人員超過2700萬人,是1952年餐飲業機構的全部從業人數的18.7倍,年均增長約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