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通方式加速創新 市場供給多元發展
市場建設成效顯著,流通渠道不斷拓寬
2018年批發和零售業、住宿和餐飲業法人和個體經營戶數超過4000萬個,是1957年的近20倍,年均增長約5%。另外,經過幾十年的培育和發展,商品交易市場已成為日用消費品和生產資料的重要集散地,在活躍商品流通、方便居民生活、推動國民經濟發展等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全國億元以上商品交易市場數量由2000年的3087個增長至2018年的4296個,攤位數由212萬個增長至318萬個,營業面積由8262萬平方米增長至近3億平方米,年均分別增長1.9%、2.3%和7.3%。
黨的十八大以來,在傳統“生產—分銷”模式轉型創新的同時,體現綠色發展理念的舊貨專業市場快速發展,成為傳統商品生產和流通渠道的重要補充。以二手汽車為例,2018年全國億元以上二手車交易市場超過80家,成交額超過2000億元。另據中國汽車流通協會統計,2018年全國共交易二手車1382萬輛,大約是新車交易量的一半,同比增長11.5%;二手車交易額大約是新車的五分之一,超過8000億元。從近幾年發展趨勢看,二手車交易量逐年增加,2012—2018年的平均增速超過10%,我國二手車市場仍有較大發展空間。
市場供給主體多元化發展,小微企業成為重要支撐
大中型企業較快增長,小微企業借助國家相關政策支持和自身經營“短、平、快”等優勢,保持良好發展勢頭。20世紀80年代,大中型商業企業的經營承包責任制逐步全面推廣,為各類“龍頭企業”發揮引領帶動作用提供了制度保障;小型商業企業通過“改、轉、租、賣”等形式進一步放開搞活。黨的十八大以來,“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成為全面深化改革特別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內容,對激發市場主體活力的關鍵性作用日益顯現。據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統計,2018年全國實有市場主體已超過1億戶,日均新設企業由改革前每天0.69萬戶提高到2018年的1.84萬戶;每千人企業數從商事制度改革前2013年的11.4戶提高到現在的23.9戶,增加了1倍多。
小微型企業成為消費較快增長的重要支撐力量。在大眾化消費增速加快,網絡購物火爆,消費需求向多樣性和個性化方向邁進的背景下,眾多小微型企業由于自身經營方式靈活,顧客群體廣泛、經濟實惠等優點保持較快增長,對消費品市場平穩增長起到了重要支撐作用。2013—2018年,限額以上單位消費品零售額年均增速為8.5%,低于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速2.4個百分點,而限額以下單位消費品零售額對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的貢獻明顯提高。
新興業態方興未艾,商業模式創新發展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進步和網絡覆蓋范圍的擴大,尤其是國家對農村地區網絡建設的支持力度加大,網上零售持續擴容,成為消費增長的重要因素。2018年底,我國網民規模超過8億人,互聯網普及率達59.6%,其中農村網民規模達2.2億人,互聯網普及率為38.4%。2018年全國網上零售額90065億元,比2014年增長2.2倍。其中,實物商品零售額70198億元,增長1.9倍,年均增速約30%。2018年實物商品網上零售額增速比同期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高16.4個百分點,占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比重為18.4%,比2014年提高9.6個百分點;實物商品網上零售額對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的貢獻率由2014年的27.5%提升至2018年的45.2%,對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的拉動由2014年的3.3個百分點提升至2018年的4.1個百分點。
在新興業態快速發展的同時,城市商業綜合體等新模式不斷涌現。以現代服務業為主導,融合了商業零售、餐飲、休閑娛樂、文化、教育等多項城市功能活動并提供綜合性服務的大型商業綜合體數量逐年增加。特別是2011年以來,城市商業綜合體以每年新開業過百家的速度不斷增加。截至2017年底,全國共有城市商業綜合體1339家,比2016年底增加108家。其中,2011—2017年新開業近1000家,占全部綜合體的74.2%。代表城市經濟發展水平的商業綜合體等新模式日益成為消費領域新動能的重要載體。
縱觀新中國成立70年,我國消費市場規模持續擴大,消費結構轉型升級,對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起到重要作用。黨的十八大以來,改革開放進一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持續推進,新業態繼續快速增長,新商業模式蓬勃發展,國內市場發展的活力持續釋放,未來消費仍將是我國經濟邁向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