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愿意購買臨期食品嗎?
原價150元的進口兒童牛奶,30元一箱;市場上70元一袋的日本麥片,50元買兩袋;歐洲進口紅酒5折出售……近日,在一些電商平臺和超市,部分進口食品因為臨近保質期,被賣出了“白菜價”。
臨期食品是即將達到保質期、但仍在保質期內的食品。這些食品在剩余期限上有的短則幾天,有的長達數十天,售價僅為原價的20%—50%。最近一段時間,在北京、上海等一些城市的便利店,出現了專門銷售臨期食品的貨架,其中大多以進口食品為主。北京一家便利店的銷售人員表示,將臨期食品單獨售賣,對銷量起到明顯的促進作用:“較低價格讓更多消費者享受到嶄新的味覺體驗,同時也減輕了庫存壓力,一舉兩得。”
“便宜又好吃。”湖北武漢某事業單位員工王曉慧一邊吃著剛剛拿到手的薯片,一邊向記者展示了她的“購物車”,里面多是她感興趣的糖果、飲料等臨期食品。“一次在網上看到經常吃的一款餅干,價格比平時便宜一半還多,仔細看才發現是臨期貨,反正也在保質期內,果斷下單了,口感與日期較新的也沒什么差別。自那以后我就經常會在網上買這些臨期的零食,也能省下不少錢。”王曉慧說道。
臨期食品質量是否有保障、值得購買嗎?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青年工作委員會副主任委員鐘凱認為,“只要儲存方式得當,食用臨期食品的安全性是有保障的。”實際上,在世界范圍內利用臨期食品促銷以及發展公益已不是新鮮事。日本的一些便利店對于購買臨期食品,給予積分獎勵;德國、加拿大等把臨期食品降價出售或直接捐給慈善機構。今年3月廈門市首家“愛心食物銀行”開張,市民通過支付寶掃描二維碼即可免費領取臨期食品。
然而在部分臨期食品熱銷的同時,也有一些現象值得重視。在某電商平臺,筆者在一家售賣臨期食品的店鋪看到“臨期食品,不支持無理由退貨,無法保障產品毫發無損;膨化食品擠壓泄氣、餅干碎了不賠償”。因為價格低廉就附帶這些霸王條款,顯然有損消費者切身利益。與此同時,在部分出售進口臨期食品的折扣店,商家沒有對商品保質期進行明確提示,只在明顯位置標注“特價”。
中國農業大學食品學院副教授朱毅認為,臨期食品雖然安全有保證,但應該用特別醒目的方式讓消費者知道自己要買的是臨期食品。臨期食品作為一種特殊商品,在節約資源方面有其獨特的優勢,但由于其可食用期限的特殊性,需要監管部門加強行業監管,商家提高自律意識,平臺做好監督責任,同時消費者也要擦亮眼睛,不要因為貪圖便宜而忽略產品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