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 成都66個產業功能區如何從概念到實體?
青白江區歐洲產業城一體化智慧泵站
1-7月
成都產業功能區新簽約引進397個項目,總投資5126億元。其中產業化項目315個,總投資4267億元。先后開展“校企雙進”系列活動20余場,共組織670余家企業與6家高校院所的617項科技成果對接,促成131個項目簽約。
截至7月底
成都累計建成標準廠房511.42萬平方米,專業樓宇569.4萬平方米。
去年,成都已啟動962萬平方米人才公寓建設,今年計劃新開工人才公寓400萬平方米以上,截至7月底已有138.7萬平方米開工。
兩年時間,之于一棵草本植物,是生根、發芽、開花、結果的生命形式的輪回;之于大多數哺乳動物,是臥、坐、立、行的生命成長階段;之于成都,正是她探索和孕育的全新城市生命形態——66個產業功能區從概念到實體,呱呱墜地。
8月底,中央財經委員會第五次會議召開,出了兩道全國“統考題”:一道關于推動形成優勢互補,高質量發展的區域經濟布局;一道關于提高產業基礎能力、產業鏈水平。如何作答?成都,給出“優化城鄉空間布局,重塑產業經濟地理”的自信回答。信心便是源自于成都這兩年,不斷轉變營城模式和產業發展方式,探索著新時代大城市發展規律的產業功能區建設。
破解困局 城市發展理念全新升級
2017年7月2日,成都產業發展大會上,成都揚鞭策動城市發展的動力源泉——產業,將重塑產業經濟地理,打造有機融合、良性循環的產業生態鏈生態圈,寫入到城市發展的日程表之中,明確提出要“在全市統籌布局建設66個主導產業明確、專業分工合理、差異發展鮮明的產業功能區”。一場城市發展方式和經濟組織方式的成都革命,肇始于此。
成都提出的“產業功能區”擲地有聲。這是產業發展的重構,用明確的產業劃分,避免區域發展同質化競爭,產生協同效應,提高生產效率,增強競爭優勢。這更是城市空間布局的優化,從“人”出發,以一個產業功能區就是若干新型城市社區,將“產”與“城”高度融合,轉變城市發展方式。
一種破解困擾城市發展“大城市病”、重塑城市未來新形態的成都方式,由此展開。成都通過建設集生產、生活、生態功能復合的產業功能區,實現小尺度空間的區域性產城融合,降低長距離交通出行比例,減少對城市公共資源的占用,提升資源要素的節約水平、集約水平,推進產業集約發展,增強城市經濟和人口的承載能力。
四次會議 由淺入深思路清晰浮現
剛剛邁入2018年的成都,就把第一次召開的專題工作會,交給了產業功能區及園區建設工作領導小組第一場會議。產業功能區怎么建?有概念,卻尚未豐滿成型。一次新與舊,破與立的思維交鋒,在沒有硝煙的會場上彌散。交鋒之下,產業功能區的發展思路漸漸清晰,“核心在產業、關鍵在功能、支撐在園區、機制是保障”。推動產業轉型升級勢必淘汰或轉移部分落后產業,意味著一個地方在一段時期內GDP增長將受影響。會議提出了摒棄慣性思維和利益羈絆,寧可犧牲一時增速也要高質量發展。
對于全新概念的理解從來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不斷加深認識。對于產業功能區建設的這場事關城市發展轉型和經濟方式轉變的深刻革命而言,尤甚。4個月后,第二次會議鮮明提出以“人城產”邏輯推動城市發展方式轉型和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大力營造產業生態、創新生態、生活生態和政策生態。同年10月,隨著成都產業功能區建設總體規劃基本完成,成都各地各部門對產業功能區和創新生態鏈的理解逐步清晰統一,對功能區的規劃設計、功能定位、要素匹配、建設模式和管理體系逐步科學完善,第三次會議在此背景下召開。與之前不同,這次會議要求在此提升,著眼創新發展培育競爭優勢,提出了加快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的轉型要求。
今年2月召開第四次會議之時,成都產業功能區建設思路日漸清晰,相關工作正在有效推進。對于功能區建設過程中存在的產業細分不準、產業能級不高、集聚效應不大、功能支撐不強、專業運營不夠等問題,會議并不回避,著眼遵循規律科學作為,提出了要切實解決認識局限和思維慣性,秉持一個產業功能區就是若干新型城市社區的理念,塑造未來城市新形態。
協同布局 構建三級支撐體系
成都目前已經完成產業功能區科學協同布局,將構建“5+5+1”產業體系—“16+1”產業生態圈—66個產業功能區三級支撐體系。1-7月,成都產業功能區新簽約引進397個項目,總投資5126億元。其中產業化項目315個,總投資4267億元。先后開展“校企雙進”系列活動20余場,共組織670余家企業與6家高校院所的617項科技成果對接,促成131個項目簽約。成都聚焦生產服務,截至7月底成都累計建成標準廠房511.42萬平方米,專業樓宇569.4萬平方米。去年,成都已啟動962萬平方米人才公寓建設,今年計劃新開工人才公寓400萬平方米以上,截至7月底已有138.7萬平方米開工。
9月,第五次召開的會議,成都緊貼中央財經委員會第五次會議,再次明確了產業功能區最終目標和任務,那就是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指出的“增強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等經濟發展優勢區域的經濟和人口承載能力,推動形成優勢互補高質量發展的區域經濟布局”。
成都也明確提出了實現的路徑,鮮明“治本、轉型、提質”導向,進一步凝聚社會共識;鮮明“建鏈、強鏈、補鏈”導向,全面提升產業發展能級;鮮明“集聚、集成、集約”導向,創新構建城市核心競爭優勢;鮮明“專業、精準、效率”導向,持續推進管理營運體制機制創新突破。
隨著時間的推移,成都產業功能區建設從認識論到方法論思路愈加清晰、從戰略謀劃到戰術推進局面已然打開、從理論探索到實踐創新內涵日益豐富……這部產業功能區的成都“進化史”,不斷續寫關于塑造城市未來新形態的成都方式。(記者 李奕 攝影 王紅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