構建先進制造業產業體系 支撐成都高能級城市建設
蓬勃發展的電子信息產業正朝著成都首個萬億級產業沖刺。
今年5 月,西門子智能制造成都創新中心在成都高新 區 啟動。
京東方成都工廠生產的第6代AMOLED柔性顯示屏。
中車成都公司制造的地鐵車輛。
砥礪奮進 同心筑夢
砥礪奮進70載。從制造業大國到制造業強國,從“中國制造”到“中國智造”再到“中國創造”,中國工業經濟實現了由“量”到“質”的跨越式發展。
與國家共命運,與時代同發展。位于西南地區的成都,其工業發展與祖國同頻共振。
這里,曾激蕩著中國制造的先聲,飛揚著實業興邦的家國夢想:成都量具刃具廠、成都機車車輛廠、國營西南無線電器材廠、紅光電子管廠……一個個閃亮的名字,在我國工業史上留下了痕跡。
這里,“中國產業地標”正在強勢崛起:全球一半的IPad平板電腦產自成都,全球第二條、國內首條量產的第6代AMOLED全柔性生產線——京東方AMOLED柔性面板落地于此……一個個重量級項目續寫成都工業輝煌。
工業興則城市興,工業強則城市強。蘊含著2300年建城史的深厚積淀,成都工業在新中國成立后的70個春秋里快速發展,走過了新中國成立初期大布局、改革開放大發展、新世紀大跨越等不同時期,完成了從傳統工業到現代工業的轉型,全部工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從1949年的不足10%到2018年的37%,由昔日的“三根半煙囪”成長為“城市脊梁”,推動成都向全面體現新發展理念的城市華麗轉身的同時,以綜合實力擔當全省經濟發展的“引擎”之責。
眼下,成都新一代的工業奮斗者們,秉承前輩開拓進取的精神,積極構建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先進制造業產業體系,為這座城市的高能級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為四川從經濟大省向經濟強省跨越貢獻力量。□文君(圖片由成都市經信局提供)
體系 從0到1的突破
工業是產業的重點,產業是城市支撐。1949年,成都僅有造幣廠、民康染廠、啟明電燈公司和裕華紗廠,被稱為“三根半煙囪”,生產能力低下,產業體系幾乎為零。70年風雨兼程,70年砥礪前行,一代又一代的成都人用勤勞和智慧、青春和奉獻,在成都這片大地上構筑起了以電子信息、裝備制造、醫藥健康、新型材料、綠色食品為重點,具有國際競爭力和區域帶動力的現代化產業體系。
參天大樹,從幼苗開始。新中國成立后,按照國家統一規劃,成都被國家電子工業主管部門選定為全國重點建設的電子工業基地之一;1984年,國務院批復成都市城市總體規劃,將電子工業列為發展城市優勢產業的首位;2004年,世界最大的芯片制造商英特爾公司的芯片封裝測試項目落戶成都,隨后引領帶動一大批電子信息產業重大項目相繼落戶成都……
9月8日,央視財經頻道《對話》欄目的系列節目“中國產業地標”走進成都,聚焦電子信息產業,探討成都如何成為中國電子信息產業重要的一極。
為何選擇成都?數據是一個證明。在電子信息產業規模已超過7000億元的基礎上,成都又提出了新的沖刺目標:以創新引領為核心,圍繞集成電路、新型顯示、智能終端、高端軟件、人工智能、信息網絡六大領域,打造集“芯-屏-端-軟-智-網”為一體的具有國際競爭力和區域帶動力的電子信息產業生態圈。力爭到2020年,成都全市電子信息產業主營業務收入突破1萬億元。
獨木不成林。成都工業不斷追求現代化產業體系構建的過程,也是一棵棵“參天大樹”不斷成長的過程。從四大支柱產業到十大重點產業集群,再到以電子信息、裝備制造、醫藥健康、新型材料、綠色食品五大產業和5G+、人工智能+、大數據+、清潔能源+等新經濟領域為重點的高質量現代化產業體系,通過加快工業結構的應時應勢調整,成都不斷豐富產業層次、緊密契合市場的同時,以前瞻性進行高質量戰略布局,通過資源整合進一步挖掘出成都工業的自身稟賦與優勢,與其他城市形成錯位競爭,從而增加城市經濟活躍度,夯實城市綜合實力。
這一過程中,有進,亦有退。抓緊機會,成都退出煤炭開采、煙花爆竹生產、印染等高污染、高能耗行業,為進一步優化產業結構贏得了空間,提高先進制造業和高新技術產業占比成為可能。
近年來,蒸蒸日上的醫藥健康產業,正是成都高新技術產業的代表之一。不久前,成都出臺《關于促進成都醫藥健康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意見》,勾勒出了清晰的路徑:聚焦打造全球知名的生物醫藥創新創造中心、面向“一帶一路”醫療健康服務首選地、國際醫藥供應鏈樞紐城市三大領域,攻堅建設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生物技術藥創制高地、國際知名醫療中心等10項重點任務。
對歷史最好的紀念,是接續奮斗再鑄輝煌。成都市經信局相關負責人介紹,聚焦高質高端,成都將進一步整合國內外優質資源,主動融入全球分工體系,加快建成電子信息萬億級產業,培育裝備制造、醫藥健康萬億級產業,壯大新型材料和綠色食品千億級產業。
規模 從1到萬的前行
新中國成立初期,成都百廢待興,全市工業總產值不足1億元,經過幾代人砥礪奮進,同心筑夢,2014年成都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突破1萬億元,近幾年持續保持快速發展態勢。
成都的工業之旅,起步于沙河之畔。老成都人把這塊地方習慣地稱為“東郊”。20世紀50年代,國家規劃在這里建設了以電子、機械、儀表工業為主體的大型工業區,成都工業發展史由此翻開新的篇章。
東郊企業不僅奠定了成都現代工業文明的基礎,更使成都迅速成為祖國工業的大后方和全國三大電子工業基地之一。1958年,當時被稱為“國營成都電子管廠”的紅光電子管廠建成投產,在紅光廠的車間里,誕生了中國第一支黑白顯像管、第一支投影顯像管和第一支有電子工業“原子彈”之稱的彩色顯像管。
這段“北有首鋼,南有紅光”的佳話,被載入了成都工業發展史。翻開這段歷史,成都續寫的“佳話”何止于此——
新中國成立初期,國家從戰略需要出發,在成都布局國營132廠、新都機械廠、宏明電子、亞光電子等大中型國有企業,布局發展了四川大學、電子科大、中科院成都分院、中鐵二院、成都飛機設計研究所等一批高校院所,為成都電子、航空、機械等產業發展奠定了堅實的科研和人才基礎。
改革開放初期,成都抓住國家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發展契機,促進民營經濟蓬勃發展,涌現出希望集團、通威集團、恩威集團等骨干民營企業,為產業發展注入新的活力。
進入新世紀,成都抓住開放機遇,先后引進英特爾、德州儀器、一汽豐田、一汽-大眾等國際知名企業。推動戴爾、富士康等重大項目建設。電子信息、汽車、裝備制造等重點產業集群發展實現新突破,推動成都產業實現新的跨越。
新時期,新作為。立足成都,特別是“東進”區域資源稟賦、比較優勢和行業趨勢,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以構建產業生態圈創新生態鏈為牽引,加快發展航空經濟、高端裝備、智能制造等高端產業和產業高端,高位切入全球產業分工體系,邁向產業鏈、價值鏈中高端,打造城市產業新地標。
站在四川看成都。新中國成立初期,全省工業增加值不足2.5億元。2018年,這一數字突破1.2萬億元。作為首位城市的成都,在全省工業的“萬億”突破中,發揮著關鍵性作用。在制作全省工業增加值這個“大蛋糕”的過程中,成都貢獻了近一半的“原料”,成為全省經濟發展當之無愧的“引擎”。
而貫徹省委“一干多支”發展戰略,“引擎”的作用,不光體現在自身總量的不斷增強,還在于對周邊兄弟市州的輻射帶動。圍繞電子信息、裝備制造等重點產業,成都正在全面梳理自身與省內各市州的優勢產業鏈條,加快推進與市州建立全方位配套協作關系,實現區域高水平協同發展。
布局 從分散到聚集的升華
翻開成都工業發展歷程的某個階段,布局零散,曾是這個階段的特征:各區(市)縣工業“遍地開花”、產業無序粗放發展。
從分散布局到搬進園區,提高產業集中度,這是許多城市都經歷過的工業發展之路,成都亦是如此。
1991年初,成都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被批準為首批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標志著成都開發區建設起步。2008年開始,成都還與周邊市州合作共建了成-資、成-阿、成-眉、成-德、成-雅等工業園區,拓展成都工業發展空間的同時,亦輻射帶動周邊兄弟市州發展,共同推動全省工業的車輪向前行駛。
在園區規劃和“一區一主業”的產業定位下,工業集中發展區的建設和發展取得了明顯成效,工業集中度不斷提高。在世界經濟增長普遍趨緩的情況下,成都工業發展仍然保持了強勁的發展勢頭。
但,新問題也隨之而來。產業園區的高度整合,對園區承載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園區生活配套不完善等問題有待進一步解決。
解決問題的過程,也是思想革命的過程。2017年,成都市第十三次黨代會提出,要重塑城市空間結構和經濟地理,全面增強城市承載能力,不斷提升城市宜居性和舒適度。隨后,成都國家中心城市產業發展大會召開,創新性提出通過構建產業生態圈轉變經濟工作組織方式。成都統籌布局的66個產業功能區中,工業和信息化類占了30個。
產業功能區被認為是成都產業開發區的3.0版本。成都市這樣注解產業功能區的內涵:既是特色產業先進要素的集聚區,也是高品質的城市生活社區。入駐在這里的企業,不光可以輕松找到所需的上下游配套,其員工也能在這里就近上班,并愜意地生活。
產業生態圈的構建和產業功能區的建設,為成都工業發展開啟了一段全新旅程。按照成都市統一安排部署,66個產業功能區之一的成都電子信息產業功能區由郫都區和成都高新區合作共建。為了將“產業功能區”的概念落地落實,成都高新區統籌規劃了集成電路、新型顯示、智能終端、清水河無線創智、總部經濟和電子信息專業服務六大產業社區。以“產業社區”的概念切入,對呈現不同發展業態、發展階段、發展能級的電子信息細分產業及其從業人口精準匹配城市功能,真正實現高質量發展。
成都市經信局相關負責人介紹,聚焦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成都正加快建設功能復合、職住平衡、服務完善、生態宜居的產業功能區。同時,強化產業規劃引領作用,樹立“以畝產論英雄”理念,形成分區域、分性質、分行業的投資門檻標準,實現產業功能區錯位協同發展。
主體 從單一到多元的集成
50余年前,成都國營企業之一成都無線電一廠研制生產的首批19英寸黑白電視機問世,命名為成都牌751型,成為西南地區第一家生產黑白電視機的廠家,打下了成都顯示產業發展的根基。
時光穿梭,如今攪動顯示行業市場的,是成都一家民營企業。今年8月,極米科技以“感官革命,極致想象”為主題,召開 2019新品發布會,發布了三款智能投影新品RS Pro、H3和Z8X,不斷顛覆傳統電視市場,吹響了成都新型顯示企業顛覆式創新的號角。
從國營企業的一枝獨秀到國有、民營、外資、混合所有制企業共筑輝煌,成都工業的市場主體不斷豐富,是成都工業在時代發展過程中形成的鮮明特征。
孕育民營經濟發展的土壤,不是一天就養成的。“十一五”以來,成都市進一步放寬準入門檻,調動民間積極性,推進民營經濟、中小微企業加快發展。先后出臺了有利于民營經濟發展的各項政策。在這種支持力度下,民營經濟逐漸撐起成都“半壁江山”。
春風正勁。2018年,成都召開民營經濟健康發展大會,隨后出臺“民營經濟25條”以及各項實施細則,從擴大投資領域、放寬市場準入、加大財稅支持和融資支持力度、幫助企業拓展市場、鼓勵企業做優做強等方面給予支持。
春風中,民營企業家自信前行。極米科技董事長鐘波談到,“成都是一個從零到一,創造一個全新形態產品,做顛覆式創新最好的地方,是一個悠閑不失效率的城市。”作為年輕一代,希望成都的電子信息產業通過他們這一代的打造,不斷往前發展,不斷蓬勃發展,成為有生態力量的電子信息產業。
春風中,民營企業家實干興業。成都涌現出科倫集團、康弘集團、天邑集團、邁普通信等一批民營高技術企業。去年,成都康弘藥業“國家一類新藥康柏西普眼用注射液研制”項目榮獲“中國工業大獎”,實現了四川省工業企業在此獎項中零的突破。
當前,成都工業已經初步形成公有制實現形式多樣化和多種經濟成分共同發展的良性格局。在這個格局之中,外商投資也是一抹亮眼的存在。從1985年成都引進第一家外商投資企業——成都正大有限公司開始,在外商獨資、中外合資等形式下,外商投資成為成都工業發展的重要推動力。目前,落戶成都的世界500強企業已經達到296家。
天高海闊,前程遠大。懷著建設全面體現新發展理念城市的使命和“主干”責任的擔當,成都正以高能級產業支撐高能級城市功能、以高品質產業形態塑造高品質城市形態,以“人、城、產”理念,加快產業功能區建設,構建國際化營商環境,創新要素供給方式,厚植城市競爭新優勢,以全新開放觀主動服務“一帶一路”建設和全省跨越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