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均期望壽命翻番 專家:為新中國70年衛生健康發展點贊
“新中國剛成立的時候,我們被稱為‘東亞病夫’,人均期望壽命只有35歲,經過70年的發展,我們的人均期望壽命翻番,達到了77歲。這是新中國取得的史無前例的人類發展的奇跡,值得我們為之點贊、為之驕傲!”日前,北京大學中國健康發展研究中心主任李玲做客人民網演播室,分享《新中國七十年衛生與健康發展》研究報告(以下簡稱“報告”)的主要內容。
李玲介紹說,新中國成立后,在中國共產黨堅強領導下,我們在“一窮二白”的基礎上發揮制度優勢,建設了在國際上具有開創性的衛生健康制度,實現了人民健康水平大幅度躍升。在世界上發展中國家里率先普及了公益性的醫療衛生服務和全民醫療保障,為世界貢獻了初級衛生保健制度、青蒿素、醫療援外等公共產品。衛生健康事業的發展,為我國經濟發展、社會公平和人口素質的全面提高奠定了前提,是新中國70年巨大成就的基礎和動力,是中國共產黨領導這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大優勢的充分體現。
“新中國70年的歷史,是中華民族衛生健康事業大踏步發展的歷史。”李玲說,相比于其他國家,我國的衛生總費用占GDP比重較低,這說明總體上來講我國衛生事業動用了較少的經濟資源完成了中等發達國家水平的健康績效,具有較高的效率。可以說是“花小錢,辦大事”。
報告顯示,2018年我國人均預期壽命達到77歲,嬰兒死亡率下降至6.1‰,基本消滅惡性傳染病,主要健康指標已經接近或者達到發達國家水平。建國初期到上世紀80年代,我國國民健康水平以驚人的速度顯著提升。20世紀80年代后,中國人均預期壽命逐漸追趕美國。截至2018年,中美兩國的人均只相差1.5歲。至2018年,中國的嬰兒死亡率為6.1‰,而發達國家美國的嬰兒死亡率為5.6‰,中國的嬰兒死亡率與發達國家美國接近,中國僅用15年左右的時間就完成美國需要50多年才能完成的嬰兒死亡率降幅。中國一線城市地區居民人均預期壽命與嬰兒死亡率已優于部分西方發達國家平均水平。充分說明七十年來我國在健康水平取得的顯著成效。
人民健康的提高有效促進了經濟社會全面進步,改革開放初期,我國預期壽命達到68歲,識字率超過80%,成為一個“具有第一世界人力資本的第三世界國家”,這是支撐我國長期經濟增長的有生力量。從建國初到1981年,我國嬰兒死亡率下降了四分之三,使家庭不必要通過多生育子女來提高存活數量,到70年代末,中國已經基本完成了發達國家幾百年時間完成的從“高出生率、高死亡率”向“低出生率、低死亡率”的轉型。生育率下降使得家戶更加注重子女的教育投資,實現人口質量全面提高。
李玲指出,七十年衛生健康事業的成績,歸功于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中國依托特有的政治、經濟和社會制度,建設了在國際上具有開創性的衛生健康制度,改革開放前,創造了以三級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合作醫療、赤腳醫生等特色為代表的獨特經驗,成為“不發達國家實現初級衛生保健的獨有典范”。進入本世紀以來,我國醫藥衛生體制改革迅速推進,也和包括美國在內的其他國家形成鮮明對比。同發達國家相比,我國避免了黨派政治和利益集團對改革的影響;同發展中國家相比,我國避免了執政能力軟弱、改革推進緩慢的問題。
李玲認為,在國際競爭中,經常使用GDP作為標準,但從另一角度看,人民健康是比GDP更好、更全面地衡量發展績效的指標。如果中國能夠更好地實現人類發展和經濟發展的協調,能夠為人民提供更高的預期壽命、更高水平的健康生活,就是中國夢實現的最好表現之一,衛生健康領域也將成為體現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和社會主義理想的先行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