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湖共生 綠色合肥
提高政治站位 建立“高位推進”機制
實施生態環保黨政同責、一崗雙責,在全省率先成立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雙主任制的市環境保護委員會,實行黨委主要領導負責的“河長制”,建立市領導包保突出環境問題制度。合肥市委、市政府成立水污染防治、空氣質量達標指揮部,建立中央及省環境保護督察整改等高規格議事協調機構,構建高位推進的組織體系、協同聯動的工作機制。強化目標管理,把生態環境保護納入政府目標責任考核體系,采取調度督查、約談等措施,有力地推動了重點難點工作的實施。
立起制度屏障 凝聚綠色發展共識
從頂層設計入手,圍繞巢湖治理和大氣、水、土壤污染防治等重點領域制定完善政策。印發了《合肥市“十三五”生態環境建設規劃》《關于全面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堅決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的實施意見》《合肥市生態文明建設目標考核評價辦法》《關于建設綠色發展美麗巢湖的意見》,編制了《巢湖綜合治理綠色發展總體規劃》,實施了《巢湖流域農業面源污染防治方案》,吹響了污染防治攻堅戰和巢湖綜合治理攻堅戰的號角。
為加強水環境治理,編制了16個重要河湖“一河一策”方案,出臺了《地表水斷面生態補償暫行辦法》。為加快改善大氣環境,印發了《合肥市打贏藍天保衛戰三年行動計劃實施方案》和《合肥市環境空氣質量生態補償暫行辦法》,啟動《合肥市大氣環境質量限期達標規劃》編制工作。為加強土壤污染防治,制定《建立固體廢物污染防控長效機制的實施方案》。
一系列政策、制度、辦法的制定出臺,進一步完善了全市生態環保工作的政策和制度框架體系,全市上下形成了重視生態環境保護、打造藍天白云水清岸綠大湖名城的廣泛共識。
堅持改革創新 開創“合肥治理”模式
繼河長制之后,合肥市建立入河排污口治理長負責制度(簡稱“排長制”),全市157個入河排污口共設立由鄉鎮(街道)黨政主要負責人擔任的“排長”102名,解決治水“最后一公里”落實問題。在全省率先探索實行林長制,全市設立各級林長4584個,其中市級19個、縣級212個、鄉級1155個、村級3198個,實現市、縣、鄉、村四級林長制工作全覆蓋。
此外,合肥市還8次圍繞巢湖開展巡湖活動,在市級層面推動跨區域河流聯防聯治,建立“三河聯席會議”制度。借鑒“新安江模式”,合肥在全省率先實行地表水質生態補償機制,在59個跨市斷面、國考斷面開展污染賠付金、生態補償金“雙向補償”。2019年1月~7月,相關縣(市)區、開發區累計支付地表水污染賠付金6795萬元,獲得生態補償金合計5205萬元。
同時,合肥市還推行環境空氣質量生態補償機制,季度PM10、PM2.5平均濃度同比不降反升的縣(市)區、開發區需繳納生態補償資金。2019年上半年,市級需補償轄區大氣生態補償資金800.3萬元,收繳縣、區大氣生態補償資金113.8萬元。
以改革為動力,以創新為方向,合肥市正努力走出一條生態環境改善的合肥路徑。
突出環境改善 共享生態文明成果
合肥市利用中央、省生態環保督察契機,及時解決了一批群眾身邊的突出生態環境問題。同時,以環保督察為抓手,倒逼經濟社會轉型發展,加快形成綠色發展模式和綠色生活方式。
據統計,2018年,全市加速淘汰落后產能,查出“散亂污”企業1826家,全部完成整治;加快培育戰新產業,戰略型新興產業增加值增長18%左右,對全市工業增長貢獻率達70%以上。著力實施林業增綠增效和綠化提品,成功創建國家森林城市。開展生態示范創建,肥西縣成功創建省級生態文明示范縣,合肥高新區成功創建省內首家國家級生態工業示范園區。以改善環境促經濟轉型發展,以生態示范創建促環境民生好轉,合肥市讓人民群眾共享生態文明建設帶來的福祉。
全面攻堅 持續提升生態環境質量
堅決打好碧水保衛戰
近年來,合肥市攻堅克難治水,以控源截污、節水凈水、生態修復為重點,實施分流域、分區域、分階段科學治理,全市水環境持續好轉。2019年1月~8月,派河水質由Ⅴ類好轉為Ⅳ類,十五里河水質由劣Ⅴ類好轉為Ⅲ類,南淝河氨氮濃度下降明顯,豐樂河、杭埠河、柘皋河、白石天河、兆河、雙橋河等河流水質保持優良。水源地保護整改工作全面完成,生態環境部交辦的飲用水水源的80個問題全部完成整改,城市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水質達標率保持100%。
堅決打贏藍天保衛戰
打贏藍天保衛戰三年行動計劃開局之年,合肥市首戰告捷。全市四面出擊、重拳施為,下大氣力全面整治涉氣環境問題,強化控煤、控塵、控氣、控車、控燒等“五控”措施,嚴格落實建筑工地揚塵治理“六個百分百”,全市空氣質量持續好轉,PM2.5、PM10年均濃度已實現連續5年“雙下降”,并提前完成了PM2.5“十三五”規劃目標任務。2019年上半年,全市PM2.5年均濃度51.2微克/立方米,PM10年均濃度70.7微克/立方米,同比分別下降6.7%、11.7%,空氣質量優良率66.3%,同比提高1.1個百分點。
扎實推進凈土保衛戰
合肥“土十條”全面實施,農用地土壤污染狀況詳查點位核實工作圓滿完成,全市468家土壤污染重點行業企業清單核實完畢,與85家土壤環境重點監管企業簽訂了土壤污染防治責任書。建立固體廢物污染防控長效機制,全面調查固廢企業清單,深入開展危險廢物規范化管理,扎實開展固體廢物排查整改,嚴厲打擊固體廢物非法轉移、傾倒、處置行為。
縱深推進巢湖綜合治理攻堅戰
圍繞“建設綠色發展的美麗巢湖”總體要求,以巢湖國家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建設為統攬,縱深推進“河長制”,全面建立“湖長制”,加快推進巢湖綜合治理。連續實施六期環巢湖生態保護與修復工程,累計完成投資近200億元。2019年1月~8月,巢湖東半湖水質保持Ⅳ類,西半湖由Ⅴ類好轉為Ⅳ類,全湖氨氮、總磷、化學需氧量濃度較去年同期均明顯下降。巢湖水質向好態勢得到有效鞏固,城湖共生的和諧景象正在顯露。
實施生態環保與修復建設行動
扎實開展生態保護紅線內項目清理行動,巢湖一級保護區范圍內禁止新建、擴建排放水污染物的建設項目。出臺了《生態區域違法建設問題排查整治專項行動實施方案》,清理整頓飲用水水源地及巢湖紅線范圍內違法建設問題375個。全面加強濱湖生態帶建設,規劃建設環湖10塊濕地,總面積1萬公頃。截至目前,完成濕地修復面積43.1萬平方米,清退湖面面積4.5萬平方米,恢復岸線1.3公里。
統籌推進促進發展方式轉變
重點支持工業綠色發展試點示范項目建設,截至目前,全市累計創建國家級綠色工廠9家、省級綠色工廠23家,兩家企業獲批為國家“綠色設計”試點企業;9個綠色專項獲得國家支持。編制了《合肥市節能環保發展規劃》,實施一批重點節能環保項目。推進光伏城市建設,全市建成各類光伏發電并網項目超過1.8萬個,裝機規模超2.2GW,持續多年居省會城市之首。出臺了《合肥市生活垃圾分類工作實施方案》,積極推進9個示范片區建設,以點帶面逐步拓展。巢湖市作為全國首批100個試點縣(市),實現全域17個鄉鎮(街道)160個行政村垃圾分類試點全覆蓋。
馳而不息 打造生態強市綠色合肥新篇章
強化學習 踐行綠色發展理念入腦入心入行
積極舉辦生態環境保護培訓班、河(湖)長制培訓班,使綠色發展理念入腦入心入行。培育壯大綠色產業,推進戰略性新興產業集聚發展基地建設,在太陽能光伏、新能源汽車等重點領域持續聚焦發力,努力打造一批世界級產業集群。繼續推進循環化改造,優化支持循環經濟發展的相關政策,鼓勵引導重點企業、重點園區依托“綠色工廠”“綠色產品”“綠色供應鏈”“綠色園區”創建,不斷提高綠色化生產水平。開展節能環保“五個一百”專項行動,推廣綠色低碳先進技術。組織實施一批市級重點節能、節水項目。加大產業發展和節能環保企業扶持力度。
借力科技 繪制污染防治攻堅戰“一張指揮圖”
強化部門通力協作,加快建設覆蓋巢湖全流域的地表水質監測網絡,實現入湖河流市考斷面、主要排口、主要支流水質實時監測,徹底摸清河流左右岸、上下游、全天候水質變化,為監督考核提供可靠依據。推進重點排污單位和主要污水處理廠自動監控一體化平臺建設。加快推進“天地空”空氣質量監測系統,推廣空氣微觀子站、小型標準站建設,構建機動車排氣污染“天地人車”監控平臺,網格化監控空氣質量。開發集監測數據采集、數據融合、數據處理、模型推演、預測預警、應急決策等功能于一體的環境大數據平臺,實現環境可視化管理,探索污染防治攻堅戰“一張圖”指揮。
攻堅克難 確保水、氣、土及其標志性戰役打得贏
全面實施打贏藍天保衛戰三年行動計劃,開展柴油貨車治理等系列專項行動,加強區域聯防聯控。突出抓好南淝河等重污染河流治理,加快重點控源截污工程項目建設進度,堅持城鄉同步強力整治黑臭水體。加大攻堅力度,力爭實現巢湖綜合治理“年年有成效”。深入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三年行動。積極推進污染地塊修復試點工作。構建嚴密的危險廢物產生、收集、處置等全過程監管體系。
科學謀劃 構建齊抓共管“大環保”體系
增強基層環保隊伍力量,力爭所有鄉鎮街道配備環保專職人員。堅持問題導向,以群眾反映突出的交通噪聲、廠區異味、工地揚塵、河流污染等環境問題為執法重點,增加監督檢查覆蓋面和頻次。加大“雙隨機、一公開”監督力度。進一步加強與公安、檢察院、法院聯動,開展跨區域、多部門聯合執法,集中力量查辦一批典型案件。探索建立“河(湖)警長制”,實現“警長”與“河(湖)長”全配套。加大污染防治工作調度力度,健全環境質量及時通報、預警機制,完善污染防治攻堅戰考核體系。
環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麗,藍天也是幸福。抓好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堅決打好打贏三大污染防治攻堅戰,事關合肥建設發展的大局,事關每個合肥人的切身利益。合肥市將搶抓生態文明建設和環境保護發展的大好機遇,不忘初心、牢記使命,譜寫環境保護事業發展的新業績,奮力打造生態文明建設綠色合肥新篇章。(作者 李孝林 董德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