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冷忽熱秋燥咳嗽,養肺不能“見咳止咳”
在長沙市中醫醫院(長沙市第八醫院)急診科以及兒科門診、呼吸內科門診,國慶節后來就診的小孩、老人很多,主要是上呼吸道感染、胃腸道疾病等。專家提醒,時至深秋季節,氣候干燥,早晚寒涼,養生保健上要做到起居有節,保暖防寒,尤其要注意防燥潤肺。
忽冷忽熱,呼吸道、消化道疾病患者增多
病例一
3歲的浩浩(化名)依偎在媽媽懷里,不時咳嗽幾聲,因為發燒,小臉紅紅的。浩浩媽媽說,10月3日、4日這兩天長沙的氣溫達到37℃,晚上開了空調,沒想孩子半晚踢被子,受涼感冒了。另一名抱著小孩看病的中年男子也說:“這天氣忽冷忽熱,別說小孩,大人也不好招呼。”他坦言,他和小孩都感冒了,自己吃了點藥好了些,小孩沒有緩解就帶到醫院就診了。
【保健提示】
鮑非介紹,進入深秋,由于晝夜溫差大、天氣干燥,患咳嗽、流感等呼吸道疾病的人數明顯增加,此類患者占據兒科門診人數的一半。因為飲食、受涼等原因導致腹痛、腹瀉的患兒也不少,還有小部分是水痘、腮腺炎等感染性疾病患者。
此時長沙的氣候,暑熱時有,但“一場秋雨一場寒”,天氣變化無常,如果調攝不當,照護不周,一些常見的呼吸道疾病如過敏性哮喘、慢性支氣管炎、感冒等開始加重或發病。另外,此時人體脾胃功能處于旺盛時期,而又由于寒冷的刺激,人體的植物神經功能發生紊亂,胃腸蠕動的正常規律被擾亂,必然會加重胃腸功能負擔,所以胃腸疾病易增加或復發。
鮑非提醒,干燥、寒冷的天氣雖不能改變,但可以盡量改變室內環境。首先要保持適宜的溫度和濕度,每天可用濕拖把拖拖地或在室內放一盆水,增加濕度。其次是定時通風,每天早晚開窗通風15分鐘,既可讓氧氣充足、空氣新鮮,又可降低室內空氣中病毒細菌的密度,減少疾病的發病率。適當多喝水,蔬果保持新鮮衛生。天氣變化時,及時增減衣物。感冒發燒時,可適當多喝水,及時更換汗濕的衣服。出現腹瀉時,多數患兒經過調整飲食,口服藥物會在一周左右病愈,如果劇烈腹瀉引起脫水、發熱等情況,應及時就醫處理。同時要注意腹部保暖,少吃生冷油膩的食物,飯前便后要洗手,注意飲食衛生。
氣候干燥秋咳聲聲,養肺不能“見咳止咳”
病例二
50歲的陳先生有著30多年煙齡,平時嗜食辛辣、有熬夜的習慣。最近,他感覺咽干、干咳痰少、口唇干裂、大便干結,容易手腳心熱,每天臨睡前總是咳嗽,夜間做夢,休息不好。到醫院檢查,沒有大毛病。考慮為秋燥引起的咳嗽,建議減少抽煙,不熬夜,少吃或不吃辛辣刺激食物,多吃滋陰潤肺的食物,如桑葉、沙參、玉竹、百合、麥冬、杏仁、川貝、雪梨等。
【保健提示】
蔡植介紹,外感咳嗽有熱咳、寒咳、燥咳之分,藥物亦有寒涼、溫熱之別。因而,咳嗽治療的總體原則是,風熱咳嗽者,宜選用清熱化痰類偏寒涼的藥方;風寒咳嗽者,宜選用辛溫化寒類偏溫熱的藥方;陰虛燥咳者,宜選用滋陰潤肺止咳類性平的藥方。
臨床上,常見一些“感冒易好,咳嗽難治”的病人。蔡植表示,對大部分人來說,咳嗽只是一種不舒服的病理感受,在中醫看來,咳嗽更是人體驅邪向外的表現,治療不能單純“見咳止咳”,而需按照不同的病因分別用藥。
比如,風熱感冒所引起的咳嗽通常伴隨著發熱、鼻塞、舌苔黃膩、有黃痰等癥,此時應適當清熱、瀉肺火,如用魚腥草、桑白皮、黃芪等煎茶。而風寒感冒引起的咳嗽,可表現為寒咳,常伴隨著流清鼻涕、舌苔偏白、咳痰白,沒有明顯的喉嚨痛,可以用蘇葉、杏仁、荊芥、防風等煎茶。注意此兩味茶飲均不宜久服,同時避免冷飲涼食、肥甘油膩類食物。
秋燥綜合征,僅靠補水不夠還應對癥處理
病例三
58歲的楊女士最近總是口干舌燥,每天早上洗臉感覺臉上緊繃繃的,唇部也出現脫皮等現象。她本來就有冠心病、高脂血癥病史,這些年遵醫囑,除了按時服藥,還養成了良好飲食、喝水習慣。即使平時不渴,也注意定時讓自己補水。為對抗秋燥,她有意識地多喝水,堅持十幾天下來,楊女士漸漸感覺有些不對勁,先是胃脹、食欲不振,偶爾還會感覺頭暈、心慌。她趕忙去醫院看醫生,檢查后沒有大礙,專家表示應是過量喝水惹的禍。
【保健提示】
李文龍介紹,秋季燥邪易傷人體津液,津液耗,就會出現燥象,表現為口干、唇干、鼻干、咽干、舌干少津、大便干結、皮膚干甚至皸裂。肺喜潤而惡燥,肺的功能必然受到影響,就會出現鼻咽干燥、聲音嘶啞、干咳少痰、口渴便秘等系列秋燥綜合征。
“現在很多人推崇多喝水來促進體內代謝,多喝水能防燥,也能降低血液黏稠度,預防血管栓塞,預防中風,但關鍵是要掌握科學的喝水方法。”李文龍說,若方法不當,攝水過多,可能加重心、腎負擔,反而危害身體健康。
秋燥的致病原因有很多,對于“秋燥耗損津液”這一類型的人,一般多飲水,多吃芝麻、蜂蜜、銀耳、青菜之類的柔潤食物,以及蘋果、葡萄、香蕉等水分豐富的水果,能起到較好的滋陰潤燥效果。但燥咳并非喝水或簡單吃些滋陰潤燥的食物就能解決問題。其次,秋天燥邪太過的人,會對人體的肝氣造成損害,容易引起情緒波動、內分泌紊亂、月經失調、心慌心悸、失眠等問題,這時不但要潤燥,還要疏肝解郁。此外,秋燥中的涼燥容易滯澀氣機,這類患者會出現胸悶喜嘆氣、兩肋容易脹痛、噯氣、郁郁寡歡、情緒波動時易腹痛腹瀉,女性易出現乳房脹痛甚至痛經等癥狀,此時僅潤燥不夠,還需對癥處理,使人體氣機得以順暢。
防心腦血管疾病,注意保暖保持心情開朗
病例四
最近氣溫忽高忽低,74歲的陶爹爹不慎著涼,出現胸部悶痛、呼吸短促,被醫生診斷為冠心病入院。所幸送醫及時,經過吸氧、護心等對癥支持治療,病情緩解。
【保健提示】
“秋季寒暖反復,晝夜溫差大,抵抗力較弱的老人難以適應氣候驟變,尤其是原來有心腦血管疾病的患者,容易導致復發。”蔡植表示,秋季早晚溫差大,冷熱失常,寒氣乘虛而入,引發人生病。雖有春捂秋凍的說法,但應根據自己的抗寒、抗病能力量力而行,老人、小孩和有基礎疾病的人群不宜秋凍。市民外出最好攜帶外套,應對天氣變化。
蔡植提醒,晚秋季節,心肌梗死發病率明顯增高,尤其是秋冬之交為高峰期。研究表明,秋冬之交血壓較夏季增高20毫米汞柱左右,因此容易造成冠脈循環障礙。此時日常飲食注意多攝入含蛋白質、鎂、鈣豐富的食物,既可有效預防心血管疾病,也可預防腦血管意外的發生。切忌進食過飽,晚餐以8分飽為宜,晨起喝杯白開水,以沖淡血液。日間多喝淡茶,堅持每天喝2~3杯茶水,對心臟有保健作用。
另外,注意生活規律不要隨意打破,在起居上要早睡早起,堅持參加些有益身心的娛樂活動,如散步、打太極等。同時適當多曬太陽,不僅有利于骨骼健康,也能保持心情開朗
- 下一篇:家庭退燒 學會這6招
- 上一篇:秋季養生防病從四個方面著手
- 中醫藥已成為參與全球衛生治理和助力構建人類衛生健康共同體的重要力量
- 用好小柴胡,少去找大夫!掌握10個經典用法,或能成為半個醫生
- 看跨國藥械企業如何用創新方案踐行中國承諾 | 聚焦進博會
- 七國數據統計發現:男性和受教育程度高的未婚者抑郁風險更高
- 63歲女子吃降壓藥7年,卻腦出血離世!醫生:她犯了3個致命錯誤
- 三高、失眠“怕”這菜!抗炎癥、提高免疫力、強身體,常吃好處多
- 復旦兒科攜手華東理工成立兒童健康社會工作聯合研究中心
- 央視曝光:這種床墊含1級致癌物!用越久越危險,家里有的趕緊扔
- 安徽省胸科醫院巡回醫療隊:守望相助 共繪健康藍圖
- 乙肝疫苗技術轉讓35周年,默沙東再赴“進博之約” | 聚焦進博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