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里有片“水下草原”
水質好,首先與岸上治理有關。
上世紀90年代,西湖周邊農村養殖場很多,許多河段的水質一度為劣Ⅴ類。為治理岸上面源污染,當地對生活污水進行了全方位管控。污水從農戶家排出后,收集到終端設施,經過技術處理,再集中到人工濕地,進行沉淀和植被吸附處理。
“處理后的水基本上可以排到河道,剩余的淤泥及廢棄物,我們也充分利用。”杭州市西湖區住建局相關負責人介紹,西湖區首個專門針對淤泥的處理中心已建成,處理后的固態物質可用作綠化肥料。
在緊鄰西湖靈山景區的湖埠村,村民符莉芳開了一家民宿。談到這些年的變化,符莉芳感慨地說:“這么好的山水如果被污水拉低了印象分,那才冤!現在環境越來越好,游客也越來越多。”目前,西湖區的31個村(社)有了農村生活污水處理設施,平均處理規模為40.23噸/天,1.2萬余戶農戶受益。
岸上治理的同時,西湖周邊區域還采取生物治水措施。
西湖三面環山,周圍溪流泥沙不斷注入,勢必影響湖水的清潔。相關部門嘗試著在水底種草。淺一些的地方,人可以站到湖里,將草一棵棵種下去。但深水處怎么辦?通過反復摸索,工作人員找到了訣竅——先摶土成塊,把種子包在土里,再連土塊一起拋向預定位置。
據統計,從2011年至今,西湖已培植“水下草原”31.7萬平方米。幾十種水草在湖底爭相“搶地盤”,這些草年年開花、結籽,籽順著水流到處安家,長勢一年比一年好。水生植物不但固定了淤泥,而且凈化了水質。
在西湖周邊最大的水域西溪濕地,每年都會投放魚苗。魚苗將水中富營養化物質當作餌料,水質便可得到凈化。同時,西溪濕地還在主航道以及與河道連通的水域種植蘆葦、茭白等典型濕地植物。現在,流出濕地的水,水質均達到Ⅱ類標準。
此外,西湖區還引進了外來入侵生物福壽螺的天敵——本地魚類螺螄青,幫助曾被福壽螺攪渾的河流恢復清澈。
這種系統生態治理方法在西湖治理中被廣泛推廣。在小紫金港河,河里有生產者:水底是沉水植物苦草,漂浮在水中的是狐尾藻和景觀睡蓮,它們分工合作,凈化不同部位的水體;河里也有消費者:引入青蝦和肉食性的黑魚,魚吃蝦,魚蝦的排泄物又給植物提供肥料,形成一個循環系統;河里還有分解者:微生物擔負起分解氨氮、凈化水體的職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