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對老齡化上升為國家戰略
近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國家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中長期規劃》。據了解,《規劃》近期至2022年、中期至2035年、遠期展望至2050年,是到本世紀中葉中國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的戰略性、綜合性、指導性文件。專家指出,《規劃》的印發,不僅明確了應對人口老齡化的重要意義和目標任務,而且給出了詳實具體的應對措施,將對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和社會長治久安產生深遠積極的影響。
主動布局加強應對
數據顯示,中國自20世紀末進入老齡化社會以來,老年人口數量和占總人口的比重持續增長,2000年至2018年,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從1.26億人增加到2.49億人,老年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從10.2%上升至17.9%。未來一段時間,老齡化程度將持續加深。
國家發展改革委負責人在解讀《規劃》的出臺背景時指出,人口結構持續老齡化,既不利于保持代際和諧與社會活力,也不利于維護國家人口安全和增強國際競爭力。因此,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是一項重大的國家戰略。
據介紹,《規劃》明確了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的戰略目標,到2022年,中國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的制度框架初步建立;到2035年,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的制度安排更加科學有效;到本世紀中葉,與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相適應的應對人口老齡化制度安排成熟完備。
“《規劃》是中國應對人口老齡化挑戰的綱領性文件,抓住了關鍵問題,提出了有針對性的政策方案,體現了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對于增進人民福祉和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具有戰略性意義。”南開大學社會工作與社會政策系教授吳帆對本報記者說。
構建為老服務供給體系
那么,中國將如何應對人口老齡化呢?《規劃》從五個方面明確了具體工作任務。
一是夯實應對人口老齡化的社會財富儲備。通過擴大總量、優化結構、提高效益,實現經濟發展與人口老齡化相適應。通過完善國民收入分配體系,優化政府、企業、居民之間的分配格局,穩步增加養老財富儲備。健全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的社會保障制度,持續增進全體人民的福祉水平。
二是改善人口老齡化背景下的勞動力有效供給。通過提高出生人口素質、提升新增勞動力質量、構建老有所學的終身學習體系,提高中國人力資源整體素質。推進人力資源開發利用,實現更高質量和更加充分就業,確保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的人力資源總量足、素質高。
三是打造高質量為老服務和產品供給體系。積極推進健康中國建設,建立和完善包括健康教育、預防保健、疾病診治、康復護理、長期照護、安寧療護的綜合、連續的老年健康服務體系。健全以居家為基礎、社區為依托、機構充分發展、醫養有機結合的多層次養老服務體系,多渠道、多領域擴大適老產品和服務供給,提升產品和服務質量。
四是強化應對人口老齡化的科技創新能力。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把技術創新作為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的第一動力和戰略支撐,全面提升國民經濟產業體系智能化水平。
五是構建養老、孝老、敬老的社會環境。強化應對人口老齡化的法治環境,保障老年人合法權益。
有利于經濟高質量發展
專家指出,妥善應對人口老齡化也是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要求。
國家發展改革委負責人表示,人力資源開發利用是國家綜合競爭力的根本源泉,要堅持向人才要紅利,提高人力資源素質,推進人力資源開發利用,推動人口紅利向人才紅利轉變。“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加快積累人力資本,加快提高全要素生產率,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可以化被動為主動,對沖人口老齡化帶來的不利影響。”該負責人說。
吳帆表示,《規劃》提出了應對老齡化的基本原則,即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積極應對老齡化,并從五方面提出應對老齡化的重要舉措,抓住了關鍵問題,提出了有針對性的政策方案。“例如,打造高質量的為老服務和產品供給體系以及構建養老、孝老、敬老的社會環境這兩方面舉措,直接關系到老年人的生活質量和生命質量。”吳帆說,高質量的為老服務和產品供給體系建設是一項重大的系統工程,包括了醫、養、住、行等各個方面,需要政府、社會、企業等共同努力。
分析人士預計,隨著中國將應對人口老齡化擺到更重要位置,未來一方面將釋放養老、健康產業的增長潛力,另一方面也有利于鞏固“人口紅利”和“人才紅利”,從而為經濟持續健康發展進一步夯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