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制粘貼出的“專業”醫生 平臺不能坐視不管
互聯網時代,醫療信息網站的發展打破了醫生與公眾的隔閡,給用戶帶來了諸多便利。網絡醫療問答成為了很多人尋求醫療建議的渠道,部分民眾已經習慣遇到感冒發燒之類的小毛病,先在網上搜索尋求建議。但是,如果那些號稱“專業醫生”的人,其實并不是真正的、專業的醫生,而其所提供的治療建議,不過是從網上復制、粘貼,甚至編造的,那么就可能為民眾帶來健康風險。患者聽從這些錯誤的建議可能耽誤治療,甚至直接帶來健康損傷。
為了編造醫療問答信息,網絡上甚至還有了專門為這類醫療信息網站招聘兼職人員的qq群等平臺。屏幕背后提供治療建議的人究竟是不是專業的醫生,用戶難以求證,但是平臺卻不可能不知情。從調查結果來看,一些網站所宣傳的“萬名三級甲等臨床醫生在線為您解答”“已有145588名醫生加入”大概率是虛假宣傳。實際上,從現實的角度來講,醫生業務繁忙、工作壓力大,也很難實時在線回答網友的問題。
據知情人介紹,平臺編造問答信息主要是為把平臺流量做起來,通過已有問答信息引流,讓患者來到該平臺,從而進一步引導患者使用平臺的付費咨詢業務。說到底,背后都是利益驅使。平臺追求利益,無可厚非,但是在事關用戶生命健康的問題上,唯利是圖,以忽視甚至犧牲用戶健康權益為代價,片面追求利益,這種情況絕不能接受。部分兼職人員接受采訪時表示自己兼職半個多月后就放棄了,主要是覺得“問題答案都是復制粘貼,也有的是瞎編亂造的”“挺坑人”。連兼職人員都良心發現干不下去了,平臺還不該警醒嗎?
生命健康無小事,魏則西事件不應該僅僅是百度的教訓,所有從事醫療信息服務的平臺都應引以為戒。這種以批量復制忽悠用戶甚至損害用戶健康權益的做法,將損害互聯網醫療行業的形象,透支公眾對互聯網醫療的信任,進而沖擊互聯網醫療行業的發展根基。
嚴格審核提高服務人員資質,確保相關人員的業務條件及能力符合有關規定,應該是對互聯網醫療健康服務平臺的最基本底線要求。我們絕不能容忍眼里只有利益,無視用戶生命健康的醫療信息平臺存在。對于資質、內容審核不力而導致用戶健康受損的情況,必須追究平臺的法律責任。隨著互聯網醫療的發展,有關部門也要加強對相關平臺的監管,治理行業發展亂象,這既是為行業的健康發展保駕護航,也是為公眾健康保駕護航。建議還要針對“互聯網+醫療健康”服務產生的數據做到全程留痕,可查詢、可追溯,以公開透明為標準提高監管效率。而面對公眾小毛病怕麻煩而不想去醫院的情況,還應該通過提高家庭醫生制度覆蓋率,最大程度地利用醫療資源來應對、化解此類問題
- 下一篇:別緊張 不是所有胸疼都是心梗
- 上一篇:“老寒腿”是不穿秋褲凍出來的?想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