協同推進長三角一體化與大運河文化帶建設
以文化認同驅動一體化發展
長三角一體化的重點是構建區域協調機制,內在協調機制的形成離不開文化和價值的認同。“一體化”與區域合作、協同發展的差別在于,它需要共同的精神家園,文化作為社會關系的潤滑劑可以增強凝聚力,增加認同感。區域一體化中的文化認同,是指該區域內各成員之間由于地理或歷史原因,在長期交往中所形成的相同或相近的歷史記憶、文化傳統與價值觀念。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的難點,從表面看是如何打破行政體制的分割局面,實現產業合理分工布局下的協同發展,但真正的難點是如何拋棄狹隘的地域文化局限性,形成平等互利、包容開放、共建共享的價值理念。這一價值理念的形成需要有共同的文化基礎,若沒有共同的文化認同,在實現區域發展的一體化方面就會困難重重?!洞筮\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規劃綱要》強調要弘揚大運河歷史凝練的文化,可以總結為以下五個維度:尊重自然、利用自然的科學精神;鍥而不舍、久久為功的拼搏精神;無怨無悔、甘于奉獻的犧牲精神;大膽探索、敢為人先的創新精神;兼容并蓄、海納百川的開放精神。由此可見,弘揚大運河文化,與長三角一體化發展進程中需要打破思想藩籬、確立包容開放的價值理念目標高度一致。
用區域發展提升大運河文化凝聚力
在長三角區域內,有各種文化形態或文化分類,如吳越文化、淮揚文化、中原文化、楚漢文化、徽州文化、廬州文化、皖江文化、淮河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和運河文化等等。其中江南文化自隋唐以來在中國影響日益擴大,明清開始更是在地域文化競爭中占據明顯優勢,得到了許多學者的推崇。
大運河文化進一步擴展了江南文化的影響范圍,從核心區、拓展區再到輻射區,幾乎涵蓋了長三角一體化的全部區域。從《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規劃綱要》看,大運河文化包括了該地區淮揚文化、中原文化和吳越文化等特色鮮明的地域文化。作為長三角一體化核心與龍頭的上海,其海派文化與運河文化之間也存在傳承與發展關系。從歷史上看,上海屬于運河文化體系下吳越文化影響的范疇,作為上海地標性河流的黃浦江,連接了安徽、江蘇和上海的蕪申運河,使上海成為一座典型的運河城市。
更重要的是,大運河開挖以來,尤其是隋唐運河的南北貫通,聯通了該區域的江河湖海,實現了該區域的互聯互通,對該區域經濟文化的交流產生了極為重要的促進作用,也對區域內各地域文化的發展以及與其他地域文化的融合產生了重要影響。可見,大運河文化是能突破地域文化局限性的統一文化標識,其“多元一體、開放包容”的文化特征也完全符合當代評價優秀文化、先進文化的衡量標準。現在,大運河已經成為國家文化形象的重要標識,也應當被視為長三角一體化的重要文化基礎之一。
協作共建、協同推進的思路與建議
加強長三角區域大運河文化宣傳,形成思想共識。尤其要宣傳大運河文化所凝練的“多元一體、開放包容”的文化特征,打破狹隘的地域文化束縛,使長三角地區干部群眾形成對運河文化的情感認同。文化認同不是否定和排斥各成員的地域文化特色,而是在尊重各自地域文化平等性基礎上找到共同的文化基因,建造符合區域一體化發展要求的共同的精神家園。
加強長三角區域大運河智庫的建設與合作,形成智庫合力。通過開展大運河重大課題的合作研究,探究大運河對長三角地區經濟、社會、文化發展的影響,設立“長三角運河文化論壇”,既宣傳大運河文化,又為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和大運河文化帶建設集聚更多智慧,提供更強智力支撐。
建立長三角大運河文化建設協作機制,提升合作水平。要建立以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為基礎的政府間、行業間、企業間、社會組織間以及學術界的多層次合作機制,有效發揮上海在文化產業領域人才、資本、技術、信息等方面的優勢,形成與長三角內其他大運河城市之間的文化資源優勢互補,充分挖掘這些地區的文化資源寶庫,將這些地區文化資源優勢轉化為文化產業優勢,以文化產業共同體建立和穩固長三角文化共同體。(作者:黃杰,系揚州大學中國大運河研究院常務副院長、江蘇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研究院專家咨詢委員會委員)
- 下一篇:興業銀行上海分行以黨建為抓手 倡導廉潔金融文化
- 上一篇:處理好發展與保護關系
- 油價跌勢“崩盤”!11月24日調整后92號汽油,11月25日麥價如何?
- 點燃數字引擎!2024滬港數字經濟協同高質量發展論壇在江橋舉行
- 順豐沖刺港股IPO,10月旺季營收勁增高達241億元
- 因提供誤導性信息,聯儲證券經紀人被罰!3家券商經紀業務5天共收5張罰單
- 世界鋼鐵協會:10月全球粗鋼產量為1.512億噸 同比提高0.4%
- 臨高開展創業成果展示交流會
- “持續是一種信仰”中國太保壽險2024年藍鯨協會年度峰會圓滿召開
- 業績增速連年下降,航空工業、中國電科的供應商今日申購 | 打新早知道
- 助力中小企業加快對接資本市場,“文化+科技”行業最新政策培訓會舉辦
- 人保健康:因傭金數據不真實等被罰22萬元,年內收多張罰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