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到這三點,你的選擇困難癥就有救了
內心沖突和討厭“失去”是主因
最常見的選擇困難莫過于:今天吃什么。大多數人都為這個問題發愁。之所以為“吃什么”而糾結,是因為人的內心有沖突。比如這樣:想吃米飯又想吃面條,然而只能二選一,很難抉擇;還有這樣的:這也不想吃那也不想吃,導致沒法做決定。內心有沖突,是人們選擇困難的重要原因。
內心沖突,指的是人內心有多種欲求,但這些欲求又是相互對立、無法同時滿足的。按照美國心理學家勒溫和米勒的分類,內心沖突有4種類型:一是雙驅沖突。兩個都想要,卻只能二選一,可謂魚和熊掌不可兼得。二是雙避沖突。兩個都不想要,卻必須二選一。三是趨避沖突。風險與收益并存,比如面對一個高薪但高強度的工作,你既想要高薪,又擔心長年加班身體吃不消,這讓你很難做決定。四是雙重趨避沖突。兩種選擇都有利有弊,比如工作A穩定、清閑、工資少,工作B不穩定、壓力大、工資高,你不知該選哪個。
當內心有沖突,做選擇就沒那么容易了。看似有好幾個選項,然而每個選項都不是最優解。不管選哪個,都不能滿足全部需要,總是差那么點意思。于是,有的人因“兩個都想要”而糾結;有的人因“必須舍一個”而不甘;有的人,則出現“選哪個都不滿意”的失落……內心沖突,讓種種負面情緒糾纏在一起,導致人們選擇越多越痛苦。
在內心沖突導致的負面情緒中,有一個情緒,對選擇的影響很大。這個情緒,便是對失去的“厭惡”,人性是討厭“失去”的。
美國心理學家、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丹尼爾·卡尼曼,設計了一個實驗,結果發現:損失100美元的痛苦遠大于得到150美元的快樂;要想彌補失去100美元的痛苦,你需要收益200美元。這種心理學效應叫“損失厭惡”,它指的是同等數量下,收獲帶來的喜悅,并不能抵消損失帶來的痛苦;若要抵消“失去”的痛苦,需要2倍分量的“得到”才行。
那么,損失厭惡是如何影響選擇的呢?任何選擇都是取舍,選了這個必然要舍棄另個,所謂有得有失。然而如果“得”的喜悅,不能抵消“失”的痛苦,哪怕做了選擇內心也不痛快。比如,有些人糾結要不要轉行。轉行意味著放棄之前的專業積累,要承受沉沒成本,而新的行業雖然有更大空間但也充滿了未知。收獲能否抵消失去?轉行是否明智的選擇?都是讓人頭疼的問題。理解了損失厭惡,就不難理解為什么選擇會帶來痛苦了。
擺脫選擇困難從這三點入手
首先,當需要有沖突時,較好的解決方案是:了解核心需要,解決主要矛盾,以后有條件再滿足其他需要。打個比方,大學畢業是選擇工作還是考研,這就要問自己:工作和考研分別能滿足什么需要?當下哪個需要更迫切?我只能二選一嗎,還是可以分步實現?把內心沖突梳理清楚,也就邁出了選擇的第一步。
其次,有些人做選擇很困難,有些人卻很容易,其原因在于有選擇困難癥的人們,屬于評估型決策者,他們會花大量時間用來評估和擔憂各種可能性,試圖找到最優解。而受制于現實條件,往往沒有最優解,很多糾結其實是做無用功。
相較而言,行動型決策者更容易做選擇,新加坡南洋科技大學和科倫比亞大學的研究人員通過研究發現,“行動型決策者做決策時并不會感受到太大的痛苦,反而希望快速做出決定并去執行它”。
如果你屬于評估型決策者,與其苦苦找到100分最優解才做決定,不如像行動型決策者學習,少一些思考多一些行動,有70分的滿意解就果斷決策。
此外,不管選什么,買定離手很重要。有些人做選擇很困難,是出于害怕損失、害怕未知。他們反復擔憂:萬一我選錯了怎么辦?然而,不管選什么,都會有得有失,誰也無法告知你哪個是正確答案。因此,與其患得患失,不如買定離手。當你能夠為自己的選擇負責,做好承擔代價、接受任何結果的準備,選擇便沒那么難。
- 下一篇:年度舌尖大事件,你知道幾個?
- 上一篇:冬季諾如病毒感染多發 如何預防?
- 中醫藥已成為參與全球衛生治理和助力構建人類衛生健康共同體的重要力量
- 用好小柴胡,少去找大夫!掌握10個經典用法,或能成為半個醫生
- 看跨國藥械企業如何用創新方案踐行中國承諾 | 聚焦進博會
- 七國數據統計發現:男性和受教育程度高的未婚者抑郁風險更高
- 63歲女子吃降壓藥7年,卻腦出血離世!醫生:她犯了3個致命錯誤
- 三高、失眠“怕”這菜!抗炎癥、提高免疫力、強身體,常吃好處多
- 央視曝光:這種床墊含1級致癌物!用越久越危險,家里有的趕緊扔
- 復旦兒科攜手華東理工成立兒童健康社會工作聯合研究中心
- 安徽省胸科醫院巡回醫療隊:守望相助 共繪健康藍圖
- 乙肝疫苗技術轉讓35周年,默沙東再赴“進博之約” | 聚焦進博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