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里的中藥】涼血止痢,瘡癰之圣藥——金銀花
編者按:金銀花是一種具有悠久歷史的常用中藥,具有清熱解毒、宣散風熱的功效,分布于河南、山東、廣東等地。藥理作用主要為抗炎解熱,抗腫瘤,抗菌,抗氧化,降低血糖,保護肺臟等。因其具有豐富的藥理作用,藥用價值高,常可與多種其他藥物配伍用于多種方劑之中,臨床應用廣泛。近日,新華網邀請北京中醫醫院中藥師崔一然講解金銀花的妙用。
金銀花為忍冬科植物忍冬的干燥花蕾或初開的花,因花初開時為白色,兩三天后變為黃色,呈現黃白相映的景象,故名金銀花。明•李時珍《本草綱目》對此有極為生動的描述:“花初開者,蕊瓣俱色白;經二三日,則色變黃。新舊相映,故呼金銀花,氣甚芬芳。”又名“忍冬”“銀花”“雙花”“二寶花”等,為藥食兩用品。因其清熱解毒,疏散風熱的功效而廣泛用于治療風熱感冒、炎癥、SARS 及禽流感等各種細菌病毒感染,有”藥鋪小神仙““中藥中的青霉素”之稱。
“忍冬”是金銀花最早的藥用名稱,首見于東晉葛洪的《肘后備急方》,因其“凌冬不凋”的生長特性,故名忍冬。忍冬作為藥用植物,經歷了一個從獨用莖葉,到莖葉花均入藥,再強調以花為主的發展歷程。
宋以前多以“忍冬”記載于本草,以莖葉或全草入藥,并無金銀花之名。其名首見于北宋《蘇沈良方》,書中云:"葉尖圓莖生, 莖葉皆有毛, 生田野籬落, 處處有之, 兩葉對生。春夏新葉梢尖, 而色嫩綠柔薄, 秋冬即堅濃, 色深而圓, 得霜則葉卷而色紫, 經冬不凋。四月開花, 極芬, 香聞數步, 初開色白, 數日則變黃。每黃白相間, 故一名金銀花。“到了南宋《履巉-巖本草》中“金銀花”首次成為正式藥名,其云:"鷺鷺藤, 性溫無毒, 治筋骨疼痛……一名金銀花。“可當時雖有“金銀花”之名,但未言及以花入藥,臨床使用的仍是忍冬的藤莖或全草,“金銀花” 可以說只是形容其植物特征的專用名詞而已。到了明代逐漸由藤葉到與花并用,清代則認為“其花尤妙”而重花輕藤,此后花與藤葉各自入藥。2015版《中國藥典》將“金銀花”和“忍冬藤”分列兩項,金銀花為忍冬的干燥花蕾或帶初開的花,功專清熱解毒;忍冬藤則為忍冬的干燥莖枝,功專通經活絡。
在宋元年間,金銀花多應用于外科瘡瘍諸證,取其清熱解毒之功,如仙方活命飲中重用金銀花,該方被稱之為“瘡癰之圣藥, 外科之首方”。到了明代, 諸醫家明確指出了金銀花清熱解毒,涼血止痢之功。清代對金銀花的運用, 取其疏散風熱, 涼血解毒之功,不僅承前人之說, 更在某些方面有其獨到見地和創新。清代人們正式將金銀花作為一種茶飲。《本草求真》提到:“江南地方,以此代茶。”將金銀花曬干后泡茶飲用清熱解暑,常用于炎熱地區或春夏季節。制造藥露。金銀花露的制作見于《本草綱目拾遺》:“金銀露,乃忍冬藤花蒸取,鮮花蒸者香,干花者少遜,氣芬郁而味甘,能開胃寬中,解毒消火,暑月以之代茶,飼小兒無瘡毒,尤能散暑。”防治瘟病。清溫病大家吳鞠通在《溫病條辨》中尤擅長運用金銀花,創制了數首以金銀花為主要組成藥物的方劑,用于溫熱病的治療,如著名的銀翹散、清營湯等。
金銀花植物除藥用外,由于其枝藤攀緣,花期較長,葉形嬌美,又作為城市園林綠化植物,韓國首爾將其定為市花。其花香粉多,又是較好的蜜源植物,花與葉富含苷類、酮類,代茶飲用消暑解渴。近年來,金銀花的功能不斷被發現,如制牙膏、化妝品、小兒口瘡等,在抗擊非典型肺炎(SARS)的中藥配方中,金銀花也是主要成分。(崔一然)
- 中醫藥已成為參與全球衛生治理和助力構建人類衛生健康共同體的重要力量
- 用好小柴胡,少去找大夫!掌握10個經典用法,或能成為半個醫生
- 看跨國藥械企業如何用創新方案踐行中國承諾 | 聚焦進博會
- 七國數據統計發現:男性和受教育程度高的未婚者抑郁風險更高
- 63歲女子吃降壓藥7年,卻腦出血離世!醫生:她犯了3個致命錯誤
- 三高、失眠“怕”這菜!抗炎癥、提高免疫力、強身體,常吃好處多
- 央視曝光:這種床墊含1級致癌物!用越久越危險,家里有的趕緊扔
- 復旦兒科攜手華東理工成立兒童健康社會工作聯合研究中心
- 安徽省胸科醫院巡回醫療隊:守望相助 共繪健康藍圖
- 乙肝疫苗技術轉讓35周年,默沙東再赴“進博之約” | 聚焦進博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