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癥天團”專家離開武漢 心中依舊有牽掛
在武漢期間,重癥醫學專家童朝暉、邱海波、杜斌被稱為“重癥天團”。穿上戰袍,他們是白衣執甲逆行出征的勇士;脫掉盔甲,他們就是我們身邊的普通一員。離開奮戰了100多天的武漢,他們心中還依舊有著牽掛,對這座英雄的城市也有不少心里話想說。
作為重癥醫學科的專家,杜斌一直都說自己要留到最后再撤離。早在1月18日就抵達武漢的杜斌,每天的重要工作就是輪流巡查所有集中收治重癥患者的定點醫院,在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院中法新城院區,還有10名患者新冠肺炎已治愈,正在進行并發癥基礎疾病治療,患者中還包括三名醫護工作者。對于杜斌來說,他們既是患者也是同袍,這次既是查房也是告別。
中央指導組專家組成員 杜斌:其實當你每天去接觸這些病人的時候,醫生和病人之間的關系,有的時候,我自己覺得會有一些說不清楚的改變。開始不單純是牽掛病人的病情本身,還要去想的更多一點,比如他以后會怎么辦?他的家人會怎么樣?
大家撤離并不意味著我們所有醫療任務的結束,治療的無論是病人的基礎病還是并發癥,這樣的任務就落在了本地醫護人員的肩上,就由他們來承擔。好在病人的絕對數已經很小了,本地的醫療資源足以應對醫療工作中帶來的這種壓力、負擔,所以這方面應該說確實是可以告一段落了。
4月初,邱海波的照片在網上“火”了。媒體將他2月20日和3月30日拍攝的兩張照片放到了一起,稱“抗疫專家一月白頭”。雖然他一再跟記者解釋“沒那么夸張”,只是曝光度的問題,但明顯消瘦的臉頰也足以說明抗疫的辛苦。
近百天的奮戰,作為中央指導組專家組成員,邱海波提出全國馳援、增加集中收治重癥患者的定點醫院、創建方艙醫院、俯臥位通氣治療等應對策略。分別之時,除了為武漢留下的重癥救治的經驗,他還留下了他與這座城市的約定。
中央指導組專家組成員 邱海波:這段時間都是以工作為主,挺希望下一次再來武漢,跟我們這些武漢的同道們,大家一起聚一聚。因為這次大家天天都在工作,天天都在看病人。我覺得這次武漢的付出太大了,換來我們今天這樣整體疫情的控制,其實是非常不容易的。我相信我們還會來武漢,還可以跟我們的同道一起去聊一起經歷過的日子。
其實應該給他們更多的掌聲,給更多的鼓勵,給他們更多的安慰,因為他們挺讓我覺得驕傲的。
同樣是第一批抵達武漢的呼吸與危重癥醫學科專家童朝暉是湖北黃岡人,在武漢奮戰了3個多月,他多次前往黃岡指導救治,卻始終沒能回家看看。如今又要轉戰黑龍江了,親人的團圓變成了僅僅只有十分鐘的視頻通話。
中央指導組專家組成員 童朝暉:我媽本來不怎么會玩微信,她最近也弄了微信,今天是第一次視頻。我說你看看就行了,也沒啥變化,她說,你現在怎么穿個半截袖啊?我說武漢很熱。她說你到了那兒呢,就要把衣服放到外頭,然后下車就加上,我說我都五十多歲了,你還跟叮囑小孩兒似的。
26日,童朝暉已奔赴新的戰場。與對家鄉和武漢的不舍一同打進行囊的,還有一份份來自抗擊新冠病毒生死一線的“中國智慧”。
中央指導組專家組成員 童朝暉:我們最后要離開了也是舍不得他們。不管是一起工作的同事們,各個醫院的醫護人員,還是我們武漢的這些老百姓,我覺得還是應該感謝他們。我們積累的一些成熟的東西,我覺得應該把它拿出來,到哈爾濱分享給大家,讓大家能夠按照一個比較合理的、科學的原則來救治患者,能救治更多的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