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聽代表委員提出哪些戰“疫”建議?
在今年兩會的代表委員駐地,記者注意到,口罩成了人們的“標配”。小小的口罩,見證了這場艱苦卓絕的戰“疫”。它,也讓代表委員們深入思考如何加強公共衛生體系建設。
床位配置難題如何科學破解?
火神山、雷神山醫院用約10個晝夜相繼建成、29個小時內首批方艙醫院改建完成——武漢保衛戰的巨大成果離不開救治床位的迅速解決。
很自然,代表委員們的“床位”之問就提了出來:下一步,床位配置難題如何科學破解?
全國人大代表、浙江省人民醫院院長葛明華給不同層級醫療機構開出智慧病房的“小處方”:在社區和鄉鎮醫療機構,可以明確建立一個相對獨立的發熱診室和隔離診室;二級以上的醫療機構應建立標準規范的預檢分診、掛號、支付、門診、配藥、檢查、留觀等一條龍服務的發熱門診;三級以上醫療機構應建立平時可用于常規診療,重大疫情時可以迅速轉變為能整體隔離、集中收治的傳染病樓或病房。
基層醫療機構如何堪當“大戰疫、戰大疫”?
武漢保衛戰期間,因為我們精準地推進全方位排查、建設方艙醫院和集中隔離點、嚴格社區管控、推行“四類人員”分類集中收治隔離這些措施,最終遏制了疫情快速傳播趨勢。
可見,織密公共衛生治理這張網,關鍵在基層、網底在基層。
而這就引出了代表委員們聚焦的第二個問題:基層醫療機構、社區組織如何堪當“大戰疫、戰大疫”?
全國政協委員、北京市豐臺區方莊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主任吳浩,把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比作探測公共衛生事件的“哨點”和“探頭”。在他看來,基層醫療衛生機構亟需做好以下幾項工作:加大對基層醫務人員關于公共衛生應急事件識別、上報、防控以及相關法律法規等培訓;簡化基層大量報表工作,重實效、輕形式。
如何向科技要抗疫“戰斗力”?
當前,全球抗疫形勢仍不容樂觀。站在全球的視野來看,要真正解決新冠病毒傳染問題,疫苗毫無疑問是首選。
我國現階段疫苗研制已取得重大進展。目前,我國已有中國工程院院士陳薇團隊的腺病毒載體重組新冠病毒疫苗和四項滅活疫苗項目相繼獲得批準開展臨床試驗,將在今年陸續完成二期臨床試驗。
全國政協常委、中國醫學科學院院長王辰院士建議,設立更高級別的“國家醫學科學院”,整合全國優質研究資源,培育醫學科技戰略力量,并賦予其行使規劃、統籌、引領國家醫學健康研究和管理科技資源的職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