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發地疫情源頭待解 冷鏈物流還靠譜嗎
不過,冷鏈從第一天起就被視作了“涉嫌者”。此后越來越多的流調結果顯示,新發地批發市場水產大廳、牛羊肉大廳的環境樣本中較多地檢測出新冠病毒陽性。已確診新冠肺炎的人員中,水產銷售人員發病最多,也最早。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近日采訪的多位專家表示,目前尚未完成對新發地相關疫情的最終調查,尚不能認定新冠病毒經由冷鏈物流進入新發地市場。但專家也同時指出,為保鮮而創造的低溫環境,有可能給新冠病毒的存活創造了可乘之機。
根據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冷鏈物流專業委員會(以下簡稱“中物聯冷鏈委”)的最新數據,2019年,全國對冷鏈的總需求量達23308萬噸。這個養活了100余萬物流人員、也讓老百姓從餐桌上得到更多幸福感的產業,究竟是不是此次疫情的元兇,還潛藏著怎樣的風險,疫情之后又會如何生變?
一塊案板掀起的討論
在平靜了56天后,6月11日,北京突然報告確診1例新冠肺炎患者。52歲的患者唐先生清晰地回憶了自己過去近10天內的行動軌跡,尤其是關于新發地的采買經歷,幫助流調人員迅速鎖定了新發地——這個亞洲最大的農副產品批發市場,可能與患者被感染有較強的相關性。
6月12日一早,新發地市場牛羊肉交易大廳、海鮮大廳暫停營業,流調人員開始密集進入新發地批發市場進行采樣。
當天晚間的一則報道稱,新發地批發市場董事長張玉璽告訴媒體,在切割進口三文魚的案板上檢測到了新冠病毒。
6月13日3時,北京市豐臺區相關部門宣布,新發地批發市場暫時休市。而民眾中關于“吃三文魚會不會感染新冠病毒”的討論炸開了鍋。
香港大學新發傳染性疾病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以及流感研究中心主任管軼對媒體分析說,在新發地的案例中,冷鏈傳播或進入市場的人造成傳播,兩種可能性都存在。
管軼說,新冠病毒通過冷鏈傳播不是新鮮事。他甚至指出,這種可能性最大。此前已經不乏這樣的例子:歐美很多屠宰場暴發了新冠疫情,美國“西奧多·羅斯福”號航空母艦上60%船員的新冠病毒抗體檢測結果為陽性。管軼認為,幾個月不靠岸的航母也出現感染,冷鏈可能在其中扮演了傳播者的角色。
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微生物實驗室主任李鳳琴的觀點是,世界衛生組織已經明確,新冠病毒主要通過呼吸道、飛沫傳播和密切接觸傳播,包括海鮮在內的所有食物不會感染新冠病毒,但存在被污染的可能。
“目前為止,國內外還沒有發現通過食物傳播新冠肺炎的案例。”李鳳琴提到,“如果新冠病毒污染了食品或食品的外包裝之后,在食品和食品包裝材料的表面不能繁殖,常溫下存活的時間也比較短。但在低溫下,新冠病毒存活的時間較長,因此目前還不排除低溫冷藏食品、食品包裝材料作為病毒載體,造成新冠病毒污染環境并引起傳播的可能。”
中國疾控中心流行病學首席專家吳尊友說,研究人員日常采集帶有病毒的生物樣本也通過低溫保存,溫度越低,病毒存活時間越長。批發市場中很多海產品是冷凍儲存的,這樣的環境下,病毒更容易存活,傳染人的幾率比較大。
至于存活時間的上限是多長,還沒有定論。李蘭娟院士說,一般情況下,病毒在冷鏈中能較長時間存活。人類已知并掌握的病毒,處于4℃左右可以存活36個月以上,零下20℃以下可以長期存活達20年左右。
李蘭娟說,新冠病毒是一種新的病毒,出現才8個月,對它的認識及耐低溫能力尚需進一步研究。
北京交通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授蘭洪杰多年致力于冷鏈物流管理研究。她認為,新發地此次暴發疫情主要有兩種可能性:病毒通過污染的物品進入新發地,或經由被感染的人,特別是輕微癥狀或無癥狀感染者帶到了新發地。但是想得到最終的準確結論,還需要更多的樣本搜集和調查。
使用人工的環節都可能被污染
據中物聯冷鏈委秘書長秦玉鳴介紹,我國冷鏈物流在2008年奧運會時才有了質的飛躍,2010年國家發改委出臺的首個冷鏈規劃則帶動冷鏈理念開始普及。近年來,冷鏈行業全國性的倉庫、配送網絡布局逐漸形成。
秦玉鳴說,2018年以來,全民冷鏈需求爆發。中物聯冷鏈委人士在接受中青報·中青網采訪時提到,近年來,冷鏈物流需求量成飛躍式發展狀態。2019年較2014年相比,冷鏈總需求量增長了153%。
食品是冷鏈物流的主要對象。蘭洪杰說,這個行業發展得“比GDP增速都快”。不管是挪威的三文魚,還是海南的熱帶水果,都要靠冷鏈運到全國各地。
她舉例說明冷鏈的作用:“每天北京需要2.5噸蔬菜,1850噸豬肉,2500噸大米,3750噸的面和800噸雞蛋,這些有80%來自其他省市,都需要溫控。北京有11個屠宰場,原來這個數字是14個。”在你不知道的時刻,就有可能吃了冷鏈運來的食物。
一盤三文魚刺身從產地到餐桌上,要經過“產地預冷-產地批發市場/冷庫集結-集散中心-銷售地的批發市場-零售門店(前置倉)-生鮮自提點/自提柜”一系列的過程。
“幾個主要環節包括運輸、倉儲、包裝、裝卸搬運、流通加工、配送等步驟。”蘭洪杰介紹,“一般在固定的點位上不易出現漏洞,在裝卸搬運、包裝、流通加工時如果使用的是人工,可能會被污染。”
冷鏈物流行業快速發展,但是監管、標準等配套設施還遠遠不夠完善。
一名長年在新發地進貨的水果商說,很多大批發市場抽檢農產品并不嚴格,多數使用簡單儀器查一查農藥重金屬殘留。商戶找冷鏈物流,也習慣哪家便宜找哪家,“那些運貨員健康證都不保證每個人都有”。
還有一種食品安全風險來自“冷鏈斷鏈”,也就是并沒有全程按照規定的溫度來運輸和保存。水產品、蔬菜、水果、乳制品、肉類等食品需要的溫度各不相同。
在大型農貿市場里,裝卸搬運的過程離全自動化還很遠,最后還是由相對便宜的人工完成最后一步。
蘭洪杰考察過幾十家與冷鏈相關的物流企業,還有批發、零售環節上的超市、農貿市場,得出結論:嚴格的食品全生命周期全程冷鏈非常難實現。
而這個問題,近年來幾乎每一篇談及冷鏈物流發展不成熟之處的文章里,都會在醒目的位置指出。中物聯冷鏈委在《中國冷鏈物流發展報告(2019)》中指出,冷鏈物流行業有5個主要問題:部分地區冷鏈基礎設施失衡;大部分農產品產地在冷鏈“最初一公里”配套設施不足;一線城市冷庫供不應求,三線城市卻有過量的苗頭等。
不了解冷鏈的人會好奇,只是把食品塞到各種不同類型的“大冰箱”里,除了電費和“大冰箱”還有什么投入。
事實上,冷鏈并不是用泡沫箱加上冰袋把貨物從產地運到市場的簡單過程。比如在冷庫里先要按照流程完成一道“冷加工”,冷藏和冷凍物品要分開,最后再放進冷庫的“大冰箱”冷卻間和凍結間里。冷藏車里也有制冷機組、隔熱保溫的車廂。產品有零擔、有整車運輸,零擔類似于貨物要“拼車”,怎么不讓產品互相污染,如何盡快讓“拼車”的“乘客們”湊齊整,也是一個考驗。走到消費者面前時,之所以大多數時候都是冰袋加泡沫箱,是因為冷鏈配送“最后一公里”的問題還沒能解決,所以選擇了傳統的辦法。
冷鏈物流怎樣才能更安全
據報道,在新發地市場檢測出的病毒基因序列和目前公開的歐洲病毒基因序列較為相似。這一發現把關于冷鏈物流攜國外污染的貨品進入國內菜市場的猜測推向更高熱度。
據美國食品協會預測,中國進口食品消費量年均增速將維持在15%以上,2019年,中國已成為最大的食品進口國。
境外食品進入國內,第一道防線就是海關。中物聯冷鏈委介紹,中國海關具有完備嚴格的安全防控措施,共有“三道關”保障進口食品質量安全,包括對華出口食品國家和地區“準入關”、境外輸華食品生產企業“注冊關”、輸華食品進出口商“備案關”。
這些關卡在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繼續運作著。自6月17日起,中國海關暫停德國1家豬肉屠宰及其分割、冷藏企業的產品輸華,是因為這家豬肉屠宰企業確認發生新冠病毒聚集性感染。由于美國泰森公司近日發生了員工新冠肺炎聚集性感染,自6月21日起,海關總署也暫停了該公司的禽肉屠宰產品輸入中國。
海關總署衛生檢疫司副司長宋悅謙介紹,今年2月以來,部分海關對部分商品已開始進行抽樣核酸檢測,結果皆為陰性。目前,全國海關對來自疫情高風險國家和地區的生鮮冷鏈產品均開展新冠病毒風險監測。
蘭洪杰提到,這次新發地暴發疫情,提示我們應該制定好批發市場的物流改造升級計劃,做好食品安全檢測,必須通過批發市場這一關嚴控食品安全。
蘭洪杰提到,應該做好物流設施設備的升級改造和冷庫改造;尤其應提高信息化水平,用大數據保障食品全流程可追溯;要將關于冷鏈、食品安全的各類國家標準、地方性標準等堅決貫徹執行下去。
“目前標準制定得很快,行業發展很快,但是執行得并不到位。”蘭洪杰說。
中物聯冷鏈委建議,目前我國冷鏈物流標準體系不健全,標準涉及技術面廣,管理部門多,各方協調難度大,導致在制定過程中出現重復矛盾、發布后推廣實施效果不明顯、缺乏高效的標準化協調推進機制等問題。不同的行業標準在操作環節上缺乏兼容性與銜接性。
研究人員介紹,目前我國的冷鏈物流還處于初級發展階段,在標準化方面與日本、美國、德國、英國和加拿大等發達國家仍有較大差距。
疫情面前,危中有機。中物聯冷鏈委提出了12條推動冷鏈物流產業成長的建議,其中提到,要借此機會強化對冷鏈物流過程中的安全防護,推動集約化管理,減少人與貨物的接觸;要提升企業的組織力和數字化能力,用科技推動行業完成全程可追溯、可視化的工作,更好地進行資源調度。
多位專家在多個場合強調,歸根結底,污染了的環境想要致人患病,還是因為接觸污染物的身體部位觸碰了口鼻,在執行戴口罩、勤洗手等個人防護措施上出了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