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幾分鐘訪問數據兩萬余次 部分APP竟組團“偷窺”
在嘗試關閉軟件讀取權限的時候,經常有用戶會發現部分APP會強制要求授權,否則無法繼續使用,而打開權限后,你就會發現,手機越來越能讀懂你的心——拿著到手的新包來一張自拍,打開購物網站就會出現相關產品推送;正在APP中瀏覽一款最新車型,銷售人員就打來咨詢電話……
沒錯,正是你的手機軟件在“搞事情”。近日,媒體曝光的手機APP“偷窺”亂象調查顯示,有的APP能夠在十幾分鐘內訪問照片和文件兩萬多次,其中涉及移動教學軟件“優學院”、辦公軟件“TIM”等多款產品。手機APP竊取用戶隱私為何屢禁不止?作為用戶,如何保護個人隱私?面對一系列疑問,科技日報記者采訪了相關專家。
APP違規收集信息屢禁不止
近年來,關于手機軟件“秘密訪問”個人信息的事件屢見不鮮。手機軟件是如何頻繁竊取用戶信息的?
北京理工大學計算機網絡及對抗技術研究所所長閆懷志接受科技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APP竊取用戶信息,通常是通過對手機的“正常”操作而非攻擊手段實現的。廣義來講,用戶的數據處理、APP操作行為均需獲得手機自帶的操作系統支持。“而操作系統會在不同層面設置各種權限等安全機制,防止用戶信息被惡意讀取或濫用。但如果APP獲得了某種權限,就可以輕松讀取該權限項下的所有信息。”他說。
閆懷志解讀,手機APP違法違規收集個人信息或是竊取用戶信息,主要途徑有以下兩種:第一種是未明確告知而收集信息,例如有些APP在收集信息之前未予明示,有的干脆玩起文字游戲誘導用戶同意;第二種是未以清晰權限限定收集的目的、方式及范圍,比如通過正常渠道收集了用戶信息,但是卻超范圍使用,給用戶隱私和利益帶來潛在風險和危害。
通常來說,用戶信息應該遵循“收所必需、用所必需”的基本準則,也就是說,所收集的信息應該是完成用戶某項業務所必需的信息,而且這些信息應該在該業務范圍內被正當使用。
“需要注意的是,APP竊取信息與黑客竊取用戶信息導致大量信息泄露,這是兩個性質不同的事件。一款正規上架的APP軟件,在用戶不知情的情況下或超出用戶授權的情況下來獲取用戶信息,在手機上的操作不必利用任何攻擊手段來實現,即便系統沒有漏洞,APP依然可以獲取用戶信息。”閆懷志說。
表面買薯條,暗拿“全家桶”
目前,我國已明確將數據納入生產要素,很多APP過度收集隱私,就是為了商業目的。那么,頻繁訪問用戶信息,究竟是作何用途?不同軟件可彼此喚醒,共同窺探用戶隱私,是否意味著開發商彼此之間存在利益交換?
據了解,一般來說,用戶信息可分為兩類,一類是準靜態信息,比如用戶姓名、年齡、住址等,通常不會頻繁變更,APP采集一次即可一勞永逸。另一類是動態信息,比如用戶的位置、移動支付情況、個人健康狀態等信息,經常或隨時處于變化之中。動態信息就需要APP頻繁訪問方可獲取。
閆懷志解釋道,從技術上來看,APP頻繁訪問用戶信息有的是確因業務需要,比如導航路徑規劃,自然需要了解用戶的實時位置;健康監測業務,可能會需要隨時獲取用戶的運動數據信息。獲取用戶個人信息后,軟件運營商會通過數據分析,對用戶的活動范圍、消費能力等進行標定,從而進行更為精準的廣告投放或其他營銷行為。
“需要注意的是,用戶信息具有特殊重要價值,為了提升注冊量、共享用戶有用數據,有些APP開發商之間會進行用戶信息交換,這種操作的前提自然是利益。”閆懷志強調。
根據調查,很多手機軟件下載之后,會頻繁喚起其他軟件自啟動,進而共同在后臺窺視用戶照片、購物記錄等,技術層面如何解讀這一現象?
閆懷志解釋說,APP喚起其他軟件的技術實現途徑很多,常見的有Intent喚起、包名喚起、URL喚起等方式,簡單來說,就是通過后臺通信協議來私自啟動,并且啟動后僅在后臺運行數據,具有較強的隱蔽性,用戶很難察覺到。閆懷志進一步強調,喚起其他軟件在后臺自啟動,共同偷窺用戶信息,目的是最大限度獲取用戶信息以實現更為精準地畫像,這種表面買薯條,暗拿“全家桶”的行為具有更大的隱蔽性和危害性。
軟件“偷窺癖”該如何防治
為保障個人信息安全,有關部門展開了一系列整治市場亂象的行動。2019年1月,中央網信辦、工業和信息化部、公安部、市場監管總局4部門,在全國范圍內聯合組織開展了APP違法違規收集使用個人信息專項治理活動,并成立APP違法違規收集使用個人信息專項治理工作組。工作組根據收到的萬余條網民舉報信息,統計出前五大典型問題分別為:超范圍收集與功能無關的個人信息、強制或頻繁索要無關權限、存在不合理免責條款、無法注銷賬號、默認捆綁功能并一攬子同意。
事實上,針對手機APP過度收集個人信息現象,國家此前也已經相繼出臺《信息安全技術個人信息安全規范》和《網絡安全實踐指南——移動互聯網應用基本業務功能必要信息規范》,對APP超范圍收集、強制授權、過度索權等個人信息安全問題進行了明確規定。
然而,很多手機軟件依然無視國家法律法規,甚至鋌而走險竊取公民隱私用以非法牟利,究竟為何手機APP竊取用戶隱私屢禁不止?作為用戶,該如何有效保護個人隱私?
對此,閆懷志稱,手機APP違法違規收集或竊取個人隱私行為屢禁不止、屢打不絕的本質原因,無非是“利”字當頭。“在信息時代和網絡空間,個人信息也是一種資產,本身具有一定的價值,更會帶來衍生的價值,在某種意義上來說,屬于利益鏈的最前端。誰掌握了用戶信息,誰就掌握了用戶資源,就能夠實現精準推廣、精準營銷甚至是精準詐騙。因此,APP‘越界’收集用戶信息的現象自然就不難理解了。”他說。
近期,APP違法違規收集使用個人信息專項治理工作組發布了《APP違法違規收集使用個人信息專項治理報告(2019)》,該報告顯示,有的APP在過度收集個人信息時使用加密數據包,有的APP對測試環境進行識別以規避檢測工具發現其異常傳輸行為,還有的APP繞過移動設備操作系統權限控制機制,采用讀取外部存儲區方式獲取信息。當APP使用上述方式,現有檢測手段發現超范圍收集個人信息問題和舉證的難度會加大不少。因此,需要相關部門進一步加強深度檢測技術研究,在后續持續監督的過程中占據主動權,有效震懾違法違規行為。
為此,閆懷志建議,作為用戶,最重要的是提高安全意識和隱私保護理念。比如在安裝APP時,應仔細閱讀其數據收集請求,根據個人情況來選擇是否提供。而且在提供信息的時候,要遵循“供所必需”的原則,不提供超出業務需求之外的信息。其次是注意采用適當的技術檢測手段,通過APP監測工具來發現哪些APP偷偷在后臺頻繁運行。若出現隱私數據被惡意收集或濫用的情況,要及時保存證據,向有關部門舉報維權。
- 油價跌勢“崩盤”!11月24日調整后92號汽油,11月25日麥價如何?
- 點燃數字引擎!2024滬港數字經濟協同高質量發展論壇在江橋舉行
- 順豐沖刺港股IPO,10月旺季營收勁增高達241億元
- 因提供誤導性信息,聯儲證券經紀人被罰!3家券商經紀業務5天共收5張罰單
- 世界鋼鐵協會:10月全球粗鋼產量為1.512億噸 同比提高0.4%
- 臨高開展創業成果展示交流會
- “持續是一種信仰”中國太保壽險2024年藍鯨協會年度峰會圓滿召開
- 業績增速連年下降,航空工業、中國電科的供應商今日申購 | 打新早知道
- 助力中小企業加快對接資本市場,“文化+科技”行業最新政策培訓會舉辦
- 人保健康:因傭金數據不真實等被罰22萬元,年內收多張罰單
- “百億”夢碎后,洽洽食品如何走出增長困局?
- 深入理解多重共線性: 基本原理、影響、檢驗與修正策略
- 啤酒、白酒賽道競爭加劇,華潤啤酒難尋第二增長曲線
- 國家稅務總局:1-9月支持科技創新和制造業發展減稅降費退稅超2萬億元
- 不用開股票賬戶!A500指數ETF聯接基金助力場外一鍵布局A股核心!
- A股回購熱潮繼續,A500ETF(159339)翻紅,四川長虹、聞泰科技漲停丨ETF觀察
- 風電混塔滲透率今年將達60%,整機商或成行業主導
- 中鹽集團成員企業,復合肥龍頭今日申購 | 打新早知道
- 美股漲勢擴大至非科技股,但財報季將有不同答案?
- 蘭州銀行前三季度“增利不增收”,資產質量又現波動,不良率增至1.83%達三年來峰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