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數字光影中重返圓明園
“這場光影感映展由清華大學歷經20年研究,在史料、圖檔、考古發掘現場、老照片、銅版畫等錯綜復雜的歷史線索中構建還原出圓明園的歷史原貌,并通過數字技術還原,將圓明園消失的50余處美景重現。”RE睿·國際創憶館館長楊思告訴記者,“這項成果首次面向社會展示,光影感映展通過5G+8K高清影像、AI+AR等技術,實現了內容無限延展。”
楊思介紹,展館所在地曾經是首鋼用于存儲鐵礦、氧化石、焦炭等煉鐵原料的筒倉,縱深20余米。展館保留了筒倉的原有結構,變身為全新的文化數字創意展館。在這里,參觀者可感受到全視域聯動影像和全沉浸時空倉的極致感官體驗。
進入展館,抬眼可見特殊而豐富的空間布局。這里陳列了來自中國、美國、法國、英國等國家和地區的百余件圓明園珍貴史料圖檔,包含圓明園的設計圖紙、老照片、數字流散文物等,以及現存最完整的西洋樓彩色銅版畫。
“這些珍貴的圓明園相關遺存,恰似歷史的碎片,借由我們將開啟重返圓明園的路徑,在全沉浸時空倉開啟一場夢境與現實的穿越之旅。”楊思說。
這場穿越之旅的發生地就在筒倉內。“我們用筒倉現有的高度空間和中心底部原有的11.5米高的下料錐進行有機結合,通過運用高畫質、高清晰度等人工智能設備技術,將富有動感和視覺沖擊力的畫面呈現在觀眾面前。”楊思說,“觀眾以數字復原研究者的視角,在縱深20余米、面積500平方米的聯動影像空間中,見證圓明園海晏堂遺址的數字重生。”
音樂響起,數道光柱從天而降,整座筒倉瞬間變為時光穿梭機,覆蓋場館一周的激光投影同時亮起,圓明園的遺址畫卷緩緩展開。廢墟中,逐漸出現了西洋樓的輪廓,坍塌的石構件重新歸位,一片片琉璃構件從巨型筒錐出現,緩緩升起,海晏堂自其中重新拔地而起。陣陣齒輪轟鳴,正是歐洲傳教士蔣友仁為大水法量身設計的機械給水系統,溯源終流,十二獸首再次涌出清泉。
“為了這場光影感映展,空間改造利用方案設計了10余稿,布展方案做了上百稿。”楊思說,為了最大限度地維護工業遺產原狀,團隊通過吊掛鋼結構體系將參觀區域和螺旋樓梯懸掛在錐體上方,通過凌空鋪設的穿孔板、玻璃平臺獲得獨特的空間感受。
“我們不希望它是一個靜止的空間,希望能夠具備更多的跨界可能性。”楊思表示,館內集成了100多種不同型號的數字設備,既有業界新品,也有通用型產品,致力于呈現最精彩的表現。“我們將通過與全球數字創意產業鏈的眾創共建,為AR、VR、智能制造、教育、文創等行業提供跨界應用場景,帶動新技術、新產品、新服務研發。”(記者 祝君壁)
- 下一篇:衛星互聯網,把“基站”搬到太空
- 上一篇:“北斗時代”,我們的生活將怎樣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