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說打賞具有革命性
打賞,是從最終的回饋機制入手,倒逼之前的所有鏈條。
去年7月開始號召讀者給峰兄打賞,當天收到4萬多塊錢。之后半年發了20來篇文章,到現在一共10多萬。最大一筆是1萬,有個未曾見面的深圳大哥前前后后一共賞了2萬。
站著掙錢的感覺實在爽。家有余糧心不慌。
正因為有此經歷,前天在看了《為什么最近有很多名人,比如蓋茨、馬斯克、霍金等,讓人們警惕人工智能?》這篇令人腦洞大開、身心愉悅的文章后,有點不爽。
本想給這個翻譯作者打賞兩百塊,但頁面上沒找到按鈕。我覺得那些在朋友圈興致勃勃轉這個文章的CEO們,賞個一兩千塊很輕松。若有打賞按鈕,這個人因這篇譯文掙幾萬塊絕非不可能。
看完這篇文章,就是有沖動去給這個給我帶來難得快感的人一點回報。給出了這份回報,我的滿足感就會上升,就覺得我更有資格、更能心安理得的享受,我的人(bi)格就似乎高了一點。
我打賞你,是滿足我自己,與你無關。
一篇夠好的文章,哪怕是翻譯的,也比相當一部分自媒體們過去兩年寫的所有文章的總和都更有價值。靜下來想想,你可能會覺得我并沒夸張。
這是打賞的妙處。它只獎勵優異,不回報平庸。一個人寫了一篇具備獨一無二價值的文章,可能獲得數萬打賞。如果去看一個記者或者一家媒體過去2年寫過的所有文章,你可能連一篇發自內心想賞他1毛錢的文章都找不到。你可能會時不時罵娘,丫摻水太多,拿老子當傻瓜。
讓打賞成為互聯網的底層的默認的無所不在的功能。我以為非常重要。就算這個世界上大部分優異作品都是天才們的自我釋放而與有沒有回報無關,至少,他可以把這些錢都捐獻給靠譜的比如蓋茨基金會,至少,可以讓受到鼓舞和啟發的人有一條回報的通道,這令他們身心松爽,充滿正能量,找到一丁點上帝的感覺。
現在微博上還不是所有內容、頁面都能打賞。微信做得更不好,只給文章后掛廣告。廣告跟流量正相關,這種東西更多只是在獎勵平庸和鼓勵抄襲,跟優異關系不大。微信應當讓打賞更便捷。廣告和打賞這兩種幫人養家糊口的方式,就像泥沙和寶石一樣有天壤之別。
期望看到將來微博、微信、百度、阿里等等幫助所有靠譜的網站都裝上一個打賞的按鈕,就像你們不遺余力的推廣open id一樣。當然有難度,但這是件很有價值的事。可能比互聯網行業大多數正在發生的事都更有價值。要比推幾款游戲、賣幾個爆款、來幾單團購、讓技工上門給美女的指甲打蠟、再幫她們把痤瘡從照片上抹掉等等等,更有價值。
多年前馬化騰在一個領袖峰會上似乎是說過一句話,讓天下沒有埋沒的才華。才華一直都存在著,給才華以回報的源于人本性的品德一直都存在著,現在只需要把兩者連接上就行了。一個打賞按鈕,直接打通循環。
我們還可以從另一個角度來理解這個東西。
前一段看王興講到一本書《資源革命》,從資源的利用效率的角度來看待創業的機會。大概是這樣的。
全國的電影院增加了22%,同期票房增加了36%。因為每個電影院的上座率更高了。資源的使用率提高了。即使如此,現在總體上座率只有15%,有巨大的資源浪費。提高上座率,就能帶來商業價值。
在美國,一輛車生產出來后95%的時間被放在那里,只有5%在行駛。這5%里再細分,2.5%在正常行駛,0.8%在找停車位,還有0.5%是堵在路上。這里面最具大的浪費和最具價值的空間在哪里?是的,在這個95%上面。這就是所謂共享經濟的生命力。足以讓這個產業天翻地覆。
但若僅停留在資源角度,這東西很可能把我們帶到溝里去。
每一份資源的利用,都不是沒有成本的。最大的成本,是伴隨著人的一份時間和精力的投入。
如果你用盡街頭小把戲再加上心理學和所謂大數據和移動互聯網等等,把電影院上座率提高到100%,那么必定有些人陪伴父母散步和帶著小孩游戲、或者是一個人坐著發呆的時間就少了。
單純的資源利用率就像是GDP,你只盯著它,這個社會的微笑就會減少,環境就會被污染,未來就會被透支。當然,商人不在乎這個。
在那篇關于人工智能的文章里講到,人工智能的一大危險就在于,電腦只認識一個單純的目標,所以它可能為這個單純的目標而不惜滅絕人類。就算你把它的目標設置為讓人類感到幸福,電腦可能會用某種特定的電擊來持續刺激人腦的特定部位以使人類有持續幸福的感覺,而不在乎人類是否因此都成為植物人。
只關注資源利用率的商業行為,就像是這樣的人工智能。但這正是大部分科技和商業天才興致勃勃、孜孜以求在干的事。
如果我們探討資源利用率,那先提一個問題,什么是最珍貴的資源?一個回答是,人的時間、精力、精神。跟這個相比,什么電影院、上座率、車、停車位,都統統弱爆了,它們就是一坨屎。
下一個問題是,關于人的最大的浪費在哪里?
一個答案是,我們所花在無興趣、不擅長、不獨特的事物上面的重復的平庸的學習和工作。別人做了千百遍,我們還要忍住厭倦的情緒再做一遍。
作為一個記者,每當我走進一個新聞發布會看見幾十號記者黑壓壓坐在一起,我就感到沮喪甚至絕望。我們中的90%都會問同樣的問題,有同樣的反應,回家后都會寫90%都相同的文章,然后每個月拿著一點工資了此殘生。
也許有人會說,這是保持競爭所需要的一定的冗余。但我想,保持競爭的冗余,三四家就夠了,用得著幾十嗎。
作為一個中學生,每當我走進那間學校看見幾百個同齡人黑壓壓的坐在一起,我就感到恍惚并且困惑。我們在這數年的青春歲月里背誦、操練、考試的東西的90%都不會再用到。
也許有人會說,這是不可避免的教育和成長的過程,就好像每個人都要走路和吃飯。但我想,學習1+1=2是必須的,不過我們花了90%的時間在學習我們始終沒搞懂的微積分上面;跑步也是必須的,不過我們把吃奶的力氣都用到了1500米測試上面。然后由這些浪費我們精力而不會再用到的東西決定我們的前途。
也許還有人會說,是不是做一樣重復的事并非重點,重點是在重復中磨練心智、進入定靜的境界。但我想,99%的記者和中學生都沒運氣聽到這個教誨。于是他們沒能進入定靜,而是生出了倦怠、焦躁、叛逆。他們也沒能在重復中覺悟,而是平庸下去。
我們習慣了為平庸的重復而付出時間和精力,習慣了因為平庸的重復而獲得文憑和工資。就像那些數年都沒寫出過一篇足以讓你想打賞他1毛錢的文章的記者一樣,為了養家糊口的工資而自殘而不自覺,他們還占據了絕大部分對精英們的采訪時間。
解決關于人的浪費。這里面有最大的價值。包括商業價值。
打賞就是解決方案之一。而且相當輕盈。只為優異而付費,而且是自由的付費,就能讓平庸現出原形,讓每個人都去尋找自己的獨特的創造力,然后被整個激活。
打賞,是從最終的回饋機制入手,倒逼之前的所有鏈條。
打賞是有史以來最奇特而魅力無窮的商業模式。完全沒有遺憾。其實,它不該被叫做商業模式,就像你不能把寺廟門前擺一個功德箱叫做商業模式一樣,它是一種自由交流的形式,金錢流通只是它的副產品。一個自由人對另一個自由人的無條件的欣賞。非常美麗。
我們談論的本質是,拋掉俗套、規則、條件、事與物,以人為本。
我學習太極有一個心得。走太極時,一動俱動,一靜俱靜,小指頭上哪怕是0.1毫米的動,也都源自于丹田的一個極細微的轉動,它們是完全同步的,圓周上的任一動,都要歸到圓心。
這讓我想到,凡事不分大小,都要歸到本心。
拆解,是一個在現實里有效的思考方式和解決問題的辦法,但它極為有害。一旦陷入拆解,就是陷入局部,就會忘掉本心和整體,就會成為為了執行“讓人類幸福”這一指令而把人類變成植物人的人工智能,就會成為毀掉環境透支未來的GDP。
我們做任何事,都要能回到人本身。拆解的同時必須回歸。盡量在離“人”更近的地方做事。諸如“資源革命”之類的東東,在本質上隸屬于拆解的方法論。它真可能把我們帶迷路。
- 下一篇:美80后超模身價21億美元 6歲就開始賺錢
- 上一篇:虐戀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