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信之死,絕非死于微信
: 短信之死,首先是因為一個圍繞他的生態鏈條的斷裂。沒有多少人能夠在這塊土地上獲利,這些人只能拋棄這塊土地。他們被迫遷徙到了微博、微信那塊土地上。
官方總是喜歡把短信的下滑解釋為微信等移動互聯網應用的替代,媒體也很喜歡這個理由。無他,一個是懶政不愿意找到問題解決問題,一個是看熱鬧的不怕事兒大,挑逗互聯網廠商與運營商的仇恨總是能吸引部分注意力。
短信的確頻臨死亡,但絕非死于微信。
是的,很多人信誓旦旦的說:我今年用微信發了幾倍于短信的多少春節祝福;但是令人惋惜的是,至少以我個人的經驗,看到那些祝福,與短信時代沒有任何區別:內容還是那么粗糙、依然是批發的祝福,形式也了無新意。
唯一不同的是,有人會發個自己或者全家的視頻,這算是微信超過短信的地方。
我相信,這樣的祝福信息即使遷移到微信上來,也不會有生命力。那么,問題來了,如果內容沒有任何創新,微信這個通道就會比短信這個通道更有意思?
或者說,微信是讓短信猝死的原因?充其量只是個藥引子而已吧。
短信之死,首要原因是失去了外生動力。
回顧移動夢網時代,我們可以看到圍繞短信增值業務,形成了一個完整的產業鏈,從內容生產、營銷傳播到業務創新,每一個環節都涌動著淘金的激情。
這種局面的直接后果就是大力促動了個人點對點短信的節假日傳播:大量的段子手投入了大量的激情展開了短信內容創作,一百四十個字的限制與中國文化的完美結合,膾炙人口的短信段子噴薄而出,也激發了老百姓的積極參與熱情。
隨著2004年的到來,以及隨后持續十年的垃圾短信嚴管,這些適合短信傳播的內容越來越少,以至于通過短信批發感情突然在今天變得成本高昂起來。不信,你此時可以翻開你的手機,你會發現收到的大部分是原創了。
無他,段子手們早已經轉移陣地了。
所以,短信之死,首先是因為一個圍繞他的生態鏈條的斷裂。沒有多少人能夠在這塊土地上獲利,這些人只能拋棄這塊土地。
他們遷徙到了微博、微信。
我想起了葛優大爺的一句話,移動互聯網時代最重要的是什么?人才!失去了人才環繞,短信不死,難道是人才蜂擁而上的微信死?
短信之死,次要原因四失去了內生動力。
盡管短信依然帶給電信運營商大量的收入,甚至在某種意義上上還占據重要地位,但是短信業務在運營商內部也早已經是被打入冷宮。
垃圾短信恐懼癥在過去的十年已經蔓延到每一個組織細胞,滲透在組織的血液里,成了每一個運營商人在業務和服務時永遠打不開的緊箍咒。
有識之士們都會繞路而走,實在躲不開也要遵循 寧可錯殺一千的原則。內部的激勵機制也早已經發生了變化,這是隨著電信運營商經營重心的變化而變化的。
一些人開辟新的創新領域,于是大量的優質智力資源蜂擁而去,也的確取得了不俗的成績,至少得到了內部的認可;這更加激勵更多人去做短信之外的創新;
一些人無奈固守短信,為求自保,不得已豎起高高的壁壘,以至于束縛在短信上的枷鎖越來越重。而這種自保也到了正向的組織激勵。
內生的動力也已經失去了,人才流失和愈來愈重的枷鎖,讓短信也失去了發展的可能。
最后,短信之死,是死于技術進步。
一項技術總有壽終正寢的時候,他的生命周期從繁榮到衰退,按照短信也已經值了。
從語音到文字,再到視頻,滿足人們之間具有現場感的溝通需求,一直是通信運營商曾經夢寐以求的目標。
現在這個目標互聯網廠商幫助全球的電信運營商提前一步實現了。但是運營商也在奮起直追。這就是在國內已經開始嶄露頭角的融合通信。
純文字互動方式早已經不再適合移動互聯網時代的溝通需求。所以短信在很大程度上變成了單向的通知類、信息確認類、安全控制類的通道。
比如各種驗證碼、各種消費提醒。
而能夠表達感情和情感的溝通方式讓位給了微信,微博。這是電信技術進步和移動互聯網技術進步的綜合結果。
所以從這個角度,短信并不會死,它只不過是變得更加普通而已,退出以前盤踞的歷史舞臺,在商業短信領域找到自己應有的、不可替代位置,依然有很大的空間。
短信之死,絕非死于微信,微信替代短信只是結果,而不是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