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類人最怕風
秋分后,涼風一吹,有的人鼻塞流涕、噴嚏不斷、咽癢咳嗽,有些人皮膚瘙癢,有些人會覺得全身關節像“漏風”似的,涼風直往骨頭縫里鉆,有些人會胃痛、腸鳴、腹瀉……這些在中醫里都是“怕風”所致。
中醫認為,“風”邪是常見的致病原因,易兼夾寒、濕、燥、熱等邪氣而傷身。人體之所以能抵御外邪侵襲,是因為“正氣”的存在。負責抵御風邪的“正氣”,中醫稱作“衛氣”,屬陽氣的一種,為肺宣散之氣,具有溫養內外、護衛肌表、抗御外邪、滋養腠理、開闔汗孔等功能。所以,當氣虛、陽虛,尤其是肺氣虛時,人就容易怕風,出現惡寒、鼻塞流涕、噴嚏、咽癢、咳嗽、自汗等表現。
風性輕揚升散,善行數變,具有升發、向上、向外的特性,侵襲頭部,會出現頭暈、頭痛;侵襲皮膚,易發生皮膚瘙癢癥;侵襲關節,會造成關節痛。通常情況下,風越冷,疼越甚。如果有“怕風”表現,應如何調理呢?
肺氣虛,易感冒,易自汗,易過敏性鼻炎,乃是衛虛腠理不密,感受風邪所致,當以益氣固表為主,可選用玉屏風散調理。此藥也是體質虛弱者預防感冒良方。不用成藥者,可選用黃芪6克、白術3克、防風3克,加大棗3枚,代茶飲用。秋季多燥,如夾燥邪,易出現咽干、咽痛、過敏性皮炎,可在上方中加百合、桑葉等養陰潤肺、清肺潤燥之品。
風邪侵襲頭部,出現頭暈、頭痛時,應以避風避寒為主。“巔頂之上,唯風藥可到也”,吹風出現的頭痛,多為風寒頭痛,當選用川芎、白芷、羌活、細辛、防風等藥物祛風止痛,但應在醫師的指導下辨證使用。平素可酌情選用天麻、川芎等藥代茶飲,可起到預防保健作用。
風邪侵襲關節,出現關節痛,尤其是游走性關節痛,多為風邪夾寒、夾濕,俗稱風寒濕痹。此類病痛怕風怕寒,多為陽氣虧虛,平素自我調理,可外用溫經散寒、溫通經絡之法,艾灸最為方便有效。選用穴位為大椎(頸后隆起最高處,低頭時可摸到)、風門(脊柱兩旁第二胸椎旁開1.5寸)、風府(從項后發際正中上推至枕骨即是)、合谷(手部虎口處)、曲池(屈肘時,肘橫紋末端向外兩橫指處)等。需要提醒的是,頭痛時也可選頭面為主的穴位按摩,比如太陽穴;關節痛可加選疼痛關節阿是穴(有痛便是穴)艾灸。(北京老年醫院中醫科博士李金輝 □主任李方玲)
- 下一篇:緩解秋燥,你可能需要一顆柚子
- 上一篇:養生就是調精氣神
- 中醫藥已成為參與全球衛生治理和助力構建人類衛生健康共同體的重要力量
- 用好小柴胡,少去找大夫!掌握10個經典用法,或能成為半個醫生
- 看跨國藥械企業如何用創新方案踐行中國承諾 | 聚焦進博會
- 七國數據統計發現:男性和受教育程度高的未婚者抑郁風險更高
- 63歲女子吃降壓藥7年,卻腦出血離世!醫生:她犯了3個致命錯誤
- 三高、失眠“怕”這菜!抗炎癥、提高免疫力、強身體,常吃好處多
- 央視曝光:這種床墊含1級致癌物!用越久越危險,家里有的趕緊扔
- 復旦兒科攜手華東理工成立兒童健康社會工作聯合研究中心
- 安徽省胸科醫院巡回醫療隊:守望相助 共繪健康藍圖
- 乙肝疫苗技術轉讓35周年,默沙東再赴“進博之約” | 聚焦進博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