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強醫務社會工作 助推醫患和諧
近日,北京市衛健委聯合市委社工委、市民政局、市教委、市財政局、市人力社保局等部門印發《關于發展醫務社會工作的實施意見》(簡稱《意見》)提出,今年在部分綜合性醫院和兒科、精神衛生、腫瘤、康復等專科醫院以及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試點開展醫務社會工作;到2022年,逐步在全市醫療衛生機構推進醫務社會工作,設立醫務社會工作崗位;到2025年,實現全市醫療機構醫務社會工作全覆蓋。(相關報道見04版)
《意見》明確,醫務社會工作旨在運用社會工作價值理念與專業方法,幫助患者及家屬預防、緩解和解決因疾病所導致的情緒、心理和社會問題,提升醫療效果,促進公眾健康。近年來,公眾對衛生健康的需求日益增長,對衛生健康的認識理念不斷更新,人們既要減少疾病,讓身體更加健康,還希望在疾病治療期間得到關照和慰藉。涉及衛生領域的社會問題,如醫療社會救助、出院安置、慢病管理、醫養結合、健康促進等醫務服務,不能簡單依靠醫療機構來提供和保障,且也與機構運營現狀不符。
在此背景下,醫務社會工作崗位應運而生,其目的是將與醫學相關且社會屬性較強的醫務服務統籌管理,幫助患者得到更好更適合的治療和就醫體驗,不僅有助于緩解醫療資源、專業人員配置地域不均衡等矛盾,也有助于應對人口老齡化和生態環境變化等嚴峻挑戰。從長遠目標考量,加強醫務社會工作不但是衛生領域貫徹落實健康中國戰略的客觀要求,是適應醫學模式轉變的現實需要,也是彰顯醫學人文價值的重要舉措。
醫務社工是促進醫患有效溝通和醫療信息傳遞的橋梁。現實中,醫護人員和患者及家屬往往站在不同角度考慮問題,受時間、環境、崗位責任等多種因素影響,醫患之間溝通不順暢,容易引發醫患關系緊張和矛盾。有了醫務社工,可以參與診療團隊,從患者心理和社會角度提出診療建議,同時也可以耐心幫助患者理解診療方案,與醫生和患者雙方充分溝通,提高診療效率,推動構建和諧醫患關系。
經濟困難是不少患者在就醫過程出現的問題,尤其是在患上重大疾病之時。妥善解決和幫助困難群體申請醫療救助,是醫務社工的一項重要職責。眼下,社會上有一些捐助、慈善活動,但由于運營不善、監管不力等原因,出現了“詐捐”等有爭議事件,造成有需要的受助者得不到應有幫助、有捐助意愿者望而卻步等窘況。有了醫務社工,可以通過正規渠道整合社會資源,評估患者需求,為經濟困難患者申請醫療救助,或提供后續出院安置等保障,解除患者后顧之憂。
為患者提供心理支持和關懷,是醫務社會工作的亮點之一。現代醫學更強調心理因素和社會因素,患者在接受疾病治療過程中及之后的生活質量越來越受關注。醫務社工協助患者及家屬處理因疾病引起的心理、情緒問題,促進疾病適應性和診療配合度,幫助患者走出因疾病引起家庭和社會問題的困境,將為不斷健全和完善醫療保障體系和健康照顧制度發揮積極作用。
國內醫務社會工作開始不久,沒有現成的實踐模式直接套用。《意見》明確指出,鼓勵基層醫療衛生服務機構、公共衛生服務機構結合實際需求,拓展醫務社會工作服務內涵。目前,首都兒科研究所等多家醫院已試點醫務社會工作,積累了一定的經驗。如何更好開展醫務社會工作,還需要進一步探索創新,不斷適應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衛生健康服務需求。
醫務社工是既懂醫學常識又懂社工專業知識的復合型人才,如何培養和留住醫務社會工作專業人才,崗位開發設置、配備使用和激勵保障等舉措都需要精心設計和完善。這也是實現醫務社會工作長遠發展的必要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