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養生腎為先 八個動作護腎又強身
《黃帝內經》載:“腎臟為封藏之本,精之處也。”既藏先天之精,亦藏后天之精,具有藏精和主管生長發育與生殖的功能,與自然界冬季相應。冬季自然界陽氣內藏,天寒地凍,萬物閉藏,最利于人體陽氣與腎精的閉藏。同時冬季戶外寒冷,人們少動而多食,人體吸收功能強盛、合成代謝旺盛,可以很好地涵養陽氣、培補精氣,因此冬季養生最宜養腎臟。
山東省濟寧市中醫院腎病主任醫師王祥生表示,冬季對應的臟器是腎臟,腎為先天之本、生命之源,腎的機能強健,則可調節機體適應嚴冬變化,否則就會使身體新陳代謝失調而發病。因此,冬季養生重點是“養腎防寒”。養生強腎這些小動作做起。
掐跟腱
內外側跟腱的位置正好為太溪穴(足內側,內踝后方與腳跟骨之間的凹陷處)和昆侖穴(足外側,外踝后方與跟腱之間的凹陷處),太溪穴是腎經的原穴,是匯聚腎經元氣的“長江”,能增強腎功能;昆侖穴有調和氣血、健腎強脊的功效。每天掐揉兩穴,每次3~5分鐘,就可起到補腎養生的效果。掐揉時可用對側手的拇指,也可以使用按摩棒或滑膩的木棒按揉,力度除了要有酸脹感外,最好以有“麻感”為度。
按摩腳心
中醫認為,涌泉穴直通腎經,腳心的涌泉穴是濁氣下降的地方,經常按摩可益精補腎、防止早衰。具體方法是:臨睡前用溫水泡腳,用手互相擦熱后,用左手按摩右腳心,右手按摩左腳心,每邊100下左右,以雙腳搓熱為宜。
踮腳
有利于通暢足少陰腎經,起到保腎精、益腎氣、固腎中陰陽的功效。經常踮踮腳,腎經通暢,氣血流動順暢,腳后跟得到滋養,疼痛也就消失了。
踢毽子
能促進血液循環和新陳代謝,達到充盈腎氣、改善腎臟功能的作用。踢毽子除了能提升腎臟功能外,還有助改善靜脈曲張、血栓形成、靜脈炎、脈管閉塞、痔瘡等癥。但飯后或飯前不宜踢毽子,這樣容易造成胃腸不良反應。最好找一個陰涼的地方,場地不宜過硬也不宜過軟,時間不宜超過15分鐘,感覺冒汗了就可以停止。
走貓步
走貓步可以間接對會陰穴起到按摩的作用,有助于打通腎經,維護腎臟健康。貓步怎么走?貓步無疑就是貓的走路方式,特點是雙腳腳掌呈“1”字形走在一條線上。先邁左腳,腳尖先著地之后腳跟隨之輕輕落下,左腳落定之后,將身體重心前移,換右腳做相同的動作。
擦腎俞
腰為腎之府,腰部的腎俞穴可溫腎陽、通經絡,平時可經常推擦腎俞處(腰部兩側),早晚各一次(睡前效果更佳),每次50下左右。
壓手
仰臥,兩手背緊貼在腰下,5~10分鐘后,會有熱感傳遍全身。開始時,雙掌被腰壓可能會出現麻脹的現象,3~5天后即可適應消除。中醫認為,此動作之所以有效,是因為人的兩手外勞宮(位于手背,第二三掌骨間的凹陷中)緊貼兩腎后,雙掌的熱量能溫煦兩腎。晚上10~11點是亥時尾、子時(晚上11~凌晨1點)頭,此刻地氣最旺,地氣通過內勞宮(位于手掌心,外勞宮的對點)吸入,穿過外勞宮直接注入兩腎,此時補腎效果翻倍。
揉耳朵
“耳者,腎之官也”。刺激耳部,可調節臟腑功能,益腎強身。具體方法是:雙手握空拳,以拇、食二指沿耳輪上下來回壓揉,注意力度不要太重,直至耳輪發熱。(資料來源:中國醫藥報、生命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