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問診要克服“同病不同診”短板
一張口腔內潰瘍滋生的照片,拿給3個網絡問診平臺上的若干名不同醫生問診,卻得出了眾多不同的診斷和處方開具。家住安徽的小李今年疫情期間幫助父親使用網絡問診的經歷,如今已經成為父親抨擊“網絡不靠譜”的重要依據。(12月1日《中國青年報》)
筆者作為一名醫生,對同一位病人在網上得到不同的診斷表示理解。這是因為,口腔內潰瘍可以確定為一種反應,其中一名醫生認為是“口腔發炎”,這個用語雖然不太規范,但也談不上有錯。至于“舌炎引起的口腔潰瘍”和“念珠菌感染”這兩個診斷,也都符合炎性反應大類。
問題在于,診斷一旦深入和細化,就暴露出網絡問診的短板。口腔內炎性反應可以通過照片加以判斷,但炎癥是無菌性炎癥還是由細菌引發,就很難如此判斷。如果由細菌引發,則需通過檢驗等手段來加以辨別。但網絡隔著屏幕,無法通過檢驗等手段來鑒別診斷,而醫生的經驗和直觀印象容易出錯,“同病不同診”就很難避免。
這就是為什么,互聯網診療只允許復診、不允許初診的原因。復診意味著診斷而明確,醫生只需按照診斷開處方即可。然而,診療不僅過程復雜,而且充滿變數,復診病人有時需要更正或增加診斷,原有疾病導致的并發癥也屬于新的次級診斷,這些都是復診過程中容易遇到的問題,對醫生和患者造成困擾。
克服網絡問診“同病不同診”短板,除了要堅守只復診不初診等規則之外,還需制定更加細致的規則。比如,對于復診患者的并發癥診斷,究竟算初診還是復診,應加以明確。
進階版的互聯網診療,應在現在的基礎之上,多開發遠程聽診、遠程超聲、遠程檢驗等互聯網診療專用設備,并通過醫患協助等方式,在兩方參與的情況下,完成互聯網隔空診療。這方面存在巨大的發展潛力,除了互聯網診療設備需要創新開發之外,管理規則也要同步完善。
此外,互聯網診療除了兩端的醫患,還應該鼓勵第三方參與,比如,患者所在地的實體醫療機構和藥店等。這樣一來,互聯網另一頭的醫生可以得到線下醫療機構和藥店的協助,不僅能避免出現“同病不同診”等現象,而且檢查和配送藥品等制約互聯網診療發展的難題,也有望得到化解。
- 下一篇:用“一患一陪護”疏通醫養民生堵點
- 上一篇:智能時代,如何讓老年人生活得更從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