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商獨資券商近了!中資券商有點緊張
與高盛這類國際大投行相比,中資券商的規模實力差距較大。在正面迎戰的過程中,本土券商應學習外資券商的先進經驗,積累更多的經驗,促進自身的轉型升級。
自今年4月1日證券公司外資持股比例限制取消后,不少外資控股券商的外方股東曾公開表態,希望謀求100%控股。那么,誰將拔得頭籌?
近日,高盛集團向媒體確認,已啟動收購合資券商高盛高華全部股權的程序。中國市場首家外商獨資券商呼之欲出。
數位業內人士向《國際金融報》記者坦言,外資券商的入場短期內不會有很大“威脅”,但將驅動中資券商提高競爭能力。外資券商在華或面臨“水土不服”問題,中資券商在本土市場更具優勢,二者之間可以加強協作關系。
首家外商獨資券商將誕生
12月8日,有消息稱,高盛已啟動收購合資公司高盛高華100%股權的程序。高盛在一份內部備忘錄中稱,相關監管程序已經啟動,公司已與合資伙伴就買下合資公司所有剩余股權簽署了最終協議。接下來尚有一些監管流程要完成。高盛集團確認該消息屬實。這意味著高盛集團收購高盛高華全部股權完成后,大概率將成為中國市場第一家外商獨資券商。
“高盛集團收購高盛高華100%股權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上海國家會計學院金融系副教授、碩士生導師葉小杰在接受《國際金融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在中國金融業擴大開放的大背景下,外資機構加速進入中國,出現外商獨資券商是遲早的事。高盛集團為久負盛名的國際投行,在中國市場早有布局,由其拔得頭籌也是順理成章。
早在今年3月27日,證監會核準高盛高華變更控股股東的批復,高盛集團持股比例從33%增至51%。4月22日,高盛高華證券工商信息發生變更,高盛集團持股比例增至51%,北京高華證券持股比例變為49%;公司注冊資本由8億元變更為10.94億元。隨后在8月出現人事變動,高盛直接投資部董事總經理范翔接替方風雷出任公司董事長,公司總經理由有一定監管層背景的索莉暉擔任。
高盛高華證券成立于2004年,是由高盛集團與北京高華證券合資、擁有全牌照的券商,可從事A股證券經紀和交易、自營、資產管理等業務。
高盛集團成立于1869年,是世界領先的投資銀行、證券和投資管理公司。今年前三季度,高盛集團實現總營收328.19億美元,歸母凈利潤49.53億美元。截至第三季度末,總資產為1.13萬億美元。最新市值為820億美元。
與高盛這類國際大投行相比,中資券商的規模實力差距較大。中證協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9月30日,國內135家證券公司總資產為8.57萬億元。截至三季度末,“券商一哥”中信證券總資產為1.04萬億元。
高盛亞太區(除日本外)聯席總裁李廉(Todd Leland)在談到獲準控股高盛高華證券時曾表示:“這是我們在華業務發展的重要里程碑。具體來說,獲得多數股權后我們可以著手準備重組在華業務的實體結構。我們將尋求盡快把所有在北京高華證券運營的業務及管理部門遷移整合為單一公司實體——高盛高華。同時,我們也將尋求盡早實現100%的所有權。”
看好中國資本市場
外資券商加速進入中國,離不開中國資本市場對外開放政策的支持。2018年4月,證監會發布實施《外商投資證券公司管理辦法》,對外資持股比例限制作出重大調整,首次允許合資證券公司的外資持股比例最高可達51%。2020年4月1日,證券公司外資股比限制正式取消。
截至目前,外資控股的合資券商已增至8家。那么,外資機構加速進入中國市場的的驅動因素有哪些?葉小杰向《國際金融報》記者分析,一方面,在中國金融業擴大開放的背景下,外資機構有更多的機會入場;另一方面,外資機構自身有強烈的意愿增加對中國市場的投資。中國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近年來更是世界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具有廣闊的市場和前景,因此外資機構對于布局中國市場具有強烈的興趣。尤其是疫情在全球持續蔓延的情況下,中國很有可能是世界主要經濟體中今年唯一保持經濟正增長的,因此對外資金融機構而言,中國市場無疑具有很強的吸引力。
在獲得證監會批復變更為控股股東時,高盛亞太區(除日本外)聯席總裁白瑞德(James Paradise)曾表示:“我們計劃著重于發展和加強現有的中國業務,擴大我們的潛在市場,以及投資于人才和技術。這一計劃與中國正在進行的資本市場改革進程相吻合。”
外資券商加速進入中國市場,也反映出他們看好中國資本市場的長期發展。過往20多年來,高盛一直積極參與中國資本市場。根據Dealogic的數據,高盛在2018年和2019年A股股票和股票相關發行排名中,領先其他國際投資銀行。
高盛集團在最新研報中指出,2021年中國的政策將穩步回歸正常,包括信貸增速大幅放緩、財政赤字減小、小幅收緊房地產調控以及貨幣政策保持平穩。基于明年政策將回歸正常的預測,高盛對于2021年的增長前景預測較市場預測略偏謹慎,預計2021年中國實際GDP增速為7.5%(彭博市場預測為8.0%)。
中資券商如何應對
在中國資本市場創立30周年之際,外資券商加速入場、注冊制改革推進成為年度券業關鍵詞。如何在競爭加劇態勢下,抓住政策紅利機遇,成為機構展望未來發展的主要思路。
回顧2020年,外資控股券商不斷擴容,在中國市場“扎根”消息不斷。3月,摩根士丹利也拿下合資券商控股股權,工商信息隨后變更;3月20日,摩根大通證券(中國)正式開業;野村東方國際證券近日集中發布多個崗位的招聘信息……外資加速入場動作頻頻,對中資券商影響如何?
葉小杰向《國際金融報》記者坦言,外資券商機構加速入場,對中國資本市場改革、證券行業、投資者等帶來影響。第一,有利于助推中國資本市場的改革。全面推行注冊制已是大勢所趨,外資機構入場能夠在投行、研究等領域參與競爭,帶來成熟的國際經驗,助力中國資本市場改革。第二,促進國內券商行業的轉型升級。外資機構入場的“鯰魚效應”將為券商行業注入更多的競爭壓力,國內券商在正面迎戰的過程中,也將積累更多的經驗,促進自身的轉型升級。第三,外資機構的入場,使國內投資者在挑選券商服務時有了更多選擇,這無疑對投資者是一個利好。
一位上海投行人士向《國際金融報》記者坦言,對于外資券商的入場,不必太擔憂,短期內不會有很大“威脅”。外資券商在華或面臨“水土不服”的問題,中資券商在本土市場更具優勢,尤其是在服務方面。不過,外資機構的入場將驅動中資券商提高競爭能力。
天風證券副總裁、天風國際董事局主席翟晨曦曾告訴《國際金融報》記者:“對于進入中國市場的外資機構,我認為更多是一種協作而非競爭。”他認為,外資機構“本土化”過程并不容易,預測外資機構進入中國后主要有兩種打法:一是大型金融機構拿全牌照全面展業,二是大量中小金融機構會選擇與中國本土金融機構合作。
“中資券商在對待外資機構的進入時,應該學習外資機構的先進經驗,提升自身的經營管理水平。此外,應該直面外資機構的競爭,通過不斷的‘亮劍’打造自身的核心競爭力。”葉小杰表示。
- 油價跌勢“崩盤”!11月24日調整后92號汽油,11月25日麥價如何?
- 點燃數字引擎!2024滬港數字經濟協同高質量發展論壇在江橋舉行
- 順豐沖刺港股IPO,10月旺季營收勁增高達241億元
- 因提供誤導性信息,聯儲證券經紀人被罰!3家券商經紀業務5天共收5張罰單
- 世界鋼鐵協會:10月全球粗鋼產量為1.512億噸 同比提高0.4%
- 臨高開展創業成果展示交流會
- “持續是一種信仰”中國太保壽險2024年藍鯨協會年度峰會圓滿召開
- 業績增速連年下降,航空工業、中國電科的供應商今日申購 | 打新早知道
- 助力中小企業加快對接資本市場,“文化+科技”行業最新政策培訓會舉辦
- 人保健康:因傭金數據不真實等被罰22萬元,年內收多張罰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