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太效應加劇 11家基金公司年內“顆粒無收”
從最初的300億元,到后續的150億元,再到如今的80億元,頭部公募基金公司在年內新品規模限制的逐步收縮,不僅反映了基金管理人對管理規模的合理控制,也從側面突出了“基金大年”當下,投資者借道公募基金進行資產配置的強烈需求。在此背景下,頭部公募加速“跑馬圈地”。然而,在新發基金熱火朝天的盛況下,仍有11家基金公司年內“顆粒無收”,且以小型公募和成立時間較短的次新基金公司為主。
發行市場烈火烹油
年內新成立基金發行規模即將突破3萬億元大關。同花順iFinD數據顯示,以基金成立日為統計標準,截至12月15日,今年以來,已有1373只基金(份額合并計算,下同)先后成立,累計新發規模約為2.99萬億元,再度刷新歷史紀錄,且距離3萬億元僅差“臨門一腳”。同時,較2019年全年的1071只和1.42萬億元,也分別增長28.2%和110.56%。
突出的新發規模背后是眾多“爆款”的鼎力支持。公開數據顯示,截至12月15日,年內成立的首募規模突破100億元的公募基金共計40只,被易方達、華夏、鵬華、南方等17家大中型公募瓜分。其中,南方成長先鋒混合以321.15億元居首,匯添富中盤價值精選混合、鵬華匠心精選混合次之,分別達到297.43億元和296.91億元。
值得一提的是,部分在近期披露即將開啟發行,且有望成為爆款的新品也紛紛設置募集規模上限。例如12月14日,工銀瑞信基金發布旗下工銀瑞信圓豐三年持有混合的基金合同等文件,明確設置了80億元的募集上限。
據此前業內消息稱,今年7月,曾有基金公司接到窗口指導,要求單只新發基金的規模上限不得超過300億元。雖然后續這一消息的真偽并未得到證實,但彼時,確實有多只產品接連發布募集上限300億元的公告。
然而,300億元的限制未能抵擋住投資者布局公募基金的熱情,僅1個月后,即今年8月,北京商報記者注意到,部分機構開始將旗下新品的募集上限設定在150億元。如今,再度出現80億元的規模上限,不難看出,在“基金大年”的背景下,部分大型公募正在逐步控制旗下新品的發行體量。
11家公司“顆粒無收”
頭部公募和部分績優公募大舉吸金的同時,同花順iFinD數據卻顯示,在2020年僅剩最后不到20天之際,仍有11家基金公司自年初至今仍未有新品成立,且目前沒有正在發行或待發行的產品。另外,還有2家公司同樣未有新品成立,但已有產品處在發行或待發行階段。
從具體名單來看,既包括國融基金、國開泰富基金、江信基金等券商系基金管理人,也包括益民基金、天治基金、中海基金等信托系基金管理人。另外,中庚基金、弘毅遠方基金等個人系和私募系的基金管理人同樣在列。整體而言,在管理規模和成立時間方面,11家基金管理人多為中小型機構,或是成立時間較短的次新基金公司。
對于年內未有新品成立的原因,北京商報記者采訪了上述部分基金公司。某小型公募市場部人士表示,公司旗下有一只權益類產品已經提交了申請材料,但目前尚未獲批。據公開信息顯示,該公募獲批成立剛超過兩年,尚屬于次新基金公司,旗下產品目前也不足5只。
滬上某中小型公募產品部人士則坦言,年內未有新品成立的原因較為復雜,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響,但具體原因不便透露。不過,該產品部人士也指出,公司目前已向監管遞交了1只債券型產品和1只混合型產品的申報材料,而且已經收到相關的反饋,預計會在2021年一季度開啟發行。
滬上某大型公募策略分析師認為,在基金“頭部化”效應顯著的當下,中小型機構的產品發行越發艱難。同時,在市場現有的以“賣方投顧”模式為主的情況下,沒有新產品發售會導致存量產品的份額被持續贖回,使得基金公司整體管理規模持續縮水。“在我看來,基金公司管理規模增速應該至少要跟上行業的整體增速才行。”
多措并舉艱難突圍
當前基金公司想要發行新基金并不容易。例如一只新品在獲批待發后,往往要面對基金公司和代銷機構的雙向選擇。因此,公募行業馬太效應逐步加強時,中小型機構以及部分尚未得到長期發展的次新機構的生存空間正在被不斷壓縮。
財經評論員郭施亮指出,馬太效應當前,頭部基金公司的吸金能力越來越強。在基金產品同質化競爭激烈的背景下,頭部基金公司更容易吸引投資者關注,而且會為投資者帶來一定的可信性和安全感。對基金行業來說,這一趨勢也正在加速“優勝劣汰”的過程。
前述中小型公募產品部人士也直言,當下以銀行為主的渠道方面想要新發一只產品,會首先針對擬任基金經理的業績進行篩選,只有長期業績表現達到其設置的標準才能進入下一步,并不是有需求或者和機構之間的關系好就能發。而審核后第二階段主要考量的是基金公司的口碑、品牌效應,以及與銀行之間的合作程度,深度合作的基金公司才更有望得到銀行幫助發行。
“所以,當下的難點就主要集中在基金經理的業績能不能過得了銀行的篩選,還有就是基金公司和銀行建立合作的程度。顯然大型公募在品牌、口碑和合作程度上都有明顯優勢,也就相對容易得到銀行等渠道方的青睞。當然,也有部分條件不足的基金公司堅持要發產品,但就會比較艱難,因為產品的募集資金來源、客戶溝通、事前宣傳等都需要基金公司自己去做,銀行主要擔任托管人的身份了”,該產品部人士補充道。
在郭施亮看來,就中小型基金公司的角度而言,最好的應對策略還是提升產品競爭力、增強資產配置能力、做好基金凈值管理等。前述策略分析師則表示,建議中小型基金公司從產品創新、激勵創新兩個角度入手進行突圍。其中,激勵創新可以包括股權激勵甚至是管理費分成等,通過這種方式提升員工的積極性,并進一步提高公司旗下產品業績。
- 油價跌勢“崩盤”!11月24日調整后92號汽油,11月25日麥價如何?
- 點燃數字引擎!2024滬港數字經濟協同高質量發展論壇在江橋舉行
- 順豐沖刺港股IPO,10月旺季營收勁增高達241億元
- 因提供誤導性信息,聯儲證券經紀人被罰!3家券商經紀業務5天共收5張罰單
- 世界鋼鐵協會:10月全球粗鋼產量為1.512億噸 同比提高0.4%
- 臨高開展創業成果展示交流會
- “持續是一種信仰”中國太保壽險2024年藍鯨協會年度峰會圓滿召開
- 業績增速連年下降,航空工業、中國電科的供應商今日申購 | 打新早知道
- 助力中小企業加快對接資本市場,“文化+科技”行業最新政策培訓會舉辦
- 人保健康:因傭金數據不真實等被罰22萬元,年內收多張罰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