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經濟明年恐難恢復至疫情前水平
即將過去的2020年,疫情肆虐全球,讓日本經濟陷入前所未有的衰退,經濟下滑之劇烈超過美國;展望2021年,日本經濟雖有望繼續緩慢復蘇,但恐難以恢復至疫情前水平。
今年前兩個季度,日本經濟按年率計算分別實際下滑2.1%和29.2%,二季度經濟下滑幅度之深成為有可比統計以來最大降幅。第三季度日本經濟雖然出現創紀錄升幅,實際增長22.9%,但預計接下來經濟復蘇的步伐會比較緩慢。
縱觀全球,疫情在日本的擴散相對緩慢、平穩,那么,日本經濟何以出現如此深度的下滑,且恢復緩慢?
實際上,在疫情發生之前,日本經濟已經開始走下坡路,截至今年第二季度,日本經濟已連續3個季度下滑。受消費稅加稅等因素影響,2019年第四季度開始,內需低迷就成為經濟疲軟的主要拖累因素。
在第三季度的創紀錄經濟回升中,個人消費環比回升5.1%,不過與二季度8.1%的降幅相比,恢復力度明顯不足。
與此同時,內需的另一個支柱設備投資繼續下滑。由于業績惡化、經濟前景不透明,企業投資意愿持續低迷,設備投資環比下降2.4%;住宅投資環比下降5.8%。
第三季度,外需對經濟增長的貢獻超過內需。由于汽車等制造業產業明顯回暖,出口呈現顯著的環比增長,但進口降幅更加顯著,成為外需擴大的重要原因。截至11月,日本出口已連續24個月同比下降。進口降幅更大使凈出口獲得拉升、外需對經濟增長貢獻大于內需的現象,一定程度上掩蓋了日本潛在增長動能不足的問題。
經濟學家認為,日本經濟第三季度回升一方面源于政府經濟刺激計劃的效果,另一方面是因為前期被抑制的需求得到釋放,屬于大跌后的補漲,但這兩個刺激因素都很難長期持續。
經濟再生擔當大臣西村康稔在三季度數據發表后表示,相對于潛在供給能力,日本經濟的需求不足問題長期存在,三季度存在30萬億日元以上的需求缺口,因此,讓日本經濟回到內需主導的增長軌道非常重要。
為應對后疫情時代日本經濟增長面臨的諸多課題,12月,日本政府通過了總規模達73.6萬億日元的本財年(至2021年3月底)第三次大規模經濟刺激計劃,批準了財政支出規模為21.8萬億日元的本財年第三次補充預算案,進一步加大經濟刺激力度,希望給經濟復蘇注入新動能。
第三次大規模經濟刺激計劃著眼經濟結構轉型,通過設立基金等一系列扶助手段引導和推動產業經濟向零排放的綠色經濟轉型、推動日本經濟向數字經濟轉型。經濟結構轉型各種對策項目的總規模約為51.7萬億日元,約占經濟刺激計劃總規模的七成。
綠色轉型已經引發產業界的不滿。日本汽車工業協會會長豐田章男日前炮轟政府2030年代中期禁售燃油車的轉型目標,稱政府應該做的是改革國家能源供應結構,禁售燃油車不僅會使日本汽車行業的商業模式崩潰,全面電化也將加重燃煤供電的污染。
結構轉型的推進勢必艱難。很多國家將先進的數字化技術用于抗疫,日本卻出現了各種政府補貼及優惠貸款申請的“大堵車”,經濟刺激政策遲遲難以送達至最需要的人,凸顯日本在數字行政和數字經濟方面的滯后。
推進行政和經濟的數字化,是日本首相菅義偉目前最為重視的問題。為了把分散在內閣府、總務省、經濟產業省等各部門的數字政策集中起來,實現一元化,他提出創設數字廳。目前,自民黨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力度推動這一計劃,力爭于明年9月使之成立。
日本政府12月18日發表最新經濟預測,下調2020財年實際經濟增長率至負5.2%;同時,考慮到新經濟刺激計劃的效果,將2021財年的實際經濟增長率上調至4%。
雖然日本政府描繪的藍圖相對樂觀,稱至2022年3月底,日本經濟有望恢復至疫前水平,不過,國際機構和日本經濟學家對日本經濟的看法卻有更多的保留。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10月份發布的亞太地區經濟展望報告預計,日本經濟2020年或衰退5.3%;2021年的經濟增幅或僅有2.3%。
日本經濟研究中心12月匯總的最新民間預測結果顯示,2020財年日本經濟降幅為5.4%,2021財年經濟增幅為3.4%。
目前,疫情在日本的擴散持續加劇,新增感染人數不斷創出新高,疫苗注射的開始與普及時間尚不明確,政府已被迫緊急叫停全國范圍的一系列消費補貼活動,日本經濟在2021年恢復至疫情前水平確實不容樂觀。
- 油價跌勢“崩盤”!11月24日調整后92號汽油,11月25日麥價如何?
- 點燃數字引擎!2024滬港數字經濟協同高質量發展論壇在江橋舉行
- 順豐沖刺港股IPO,10月旺季營收勁增高達241億元
- 因提供誤導性信息,聯儲證券經紀人被罰!3家券商經紀業務5天共收5張罰單
- 世界鋼鐵協會:10月全球粗鋼產量為1.512億噸 同比提高0.4%
- 臨高開展創業成果展示交流會
- “持續是一種信仰”中國太保壽險2024年藍鯨協會年度峰會圓滿召開
- 業績增速連年下降,航空工業、中國電科的供應商今日申購 | 打新早知道
- 助力中小企業加快對接資本市場,“文化+科技”行業最新政策培訓會舉辦
- 人保健康:因傭金數據不真實等被罰22萬元,年內收多張罰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