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高校課堂西方教材未見收緊 仍是必修課本
原標題:高校課堂洋教材新學期未見收緊
導讀:一個多月前,教育部部長袁貴仁表示,加強對西方原版教材的使用管理,絕不能讓傳播西方價值觀念的教材進入我們的課堂。隨后,該觀點在社會上引起了很大反響,一些關注教育的人士甚至推測,今年開學,一些高校使用的直譯原版教材可能會受到影響。為此,北青報記者調查北京多所高校發現,原版教材在大學書店仍然銷售,一些高校出版社也表示未接到收緊外國原版教材或者某個教材不能出版的通知,而新學期開學后,各種“洋”教材也還是學生們的必修課本。
原版教材仍然在售 眾多高校依然是必修課本
開學伊始,記者走訪北京大學的校內書店,幾套不同學科的精選教材譯叢系列都還在出售,經管類的翻譯教材包括斯坦利·L·布魯和蘭迪·R·格蘭特所著的第八版的《經濟思想史》、理查德·T·弗羅恩所著的第八版《宏觀經濟學:理論與政策》、曼昆的《經濟學基礎》的中文翻譯版和英文版,人文社科類的還有安東尼·吉登斯所著的第六版《社會學》(英文影印本)等。
書店的工作人員表示,并未聽說有要求這類翻譯教材或者英文教材停售或者停止出版,恰逢開學季,有不少選修了第二專業或者是有閱讀興趣的學生來書店購買這些書籍,也有部分為明年研究生考試備考的學生來購買。
對于此次教育部對洋教材的精神,某高校出版社編輯表示,目前他所在的部門暫沒有收到任何方面的通知,“一次講話內容,沒有白紙黑字的紅頭文件,也沒說是哪個書不讓出,所以以前的教材還將會繼續出版。”
記者走訪發現,大學里目前使用西方原版教材較多的學科,多分布于經濟管理類、社會學、心理學、新聞傳播類社科專業,以及信息技術等理工類自然科學學科。涉及中西意識形態的則來自社會科學領域。不難發現,這些學科多為“舶來”的“出身”,受訪的多所院校學生表示,很多原版教材是作為中低年級的本科基礎專業教材進入課堂,例如曼昆所著的《宏觀經濟學》,雖然其中很多觀點和馬克思主義的政治經濟學觀點有區別,但卻是很多金融經濟類學子們的“案頭必備”,很多高校還把它列進考研的參考書目。
在大學教授傳播學課程的老師告訴記者,自己寒假備課時也沒有聽說自己常用的《傳播理論導引》不能用了。該書是人大出版社2007年出版的新聞與傳播學譯叢·國外經典教材系列,由美國學者理查德·韋斯特、林恩·H·特納合著,同時也是國內新聞院系的經典原版教材之一。
據業內人士介紹,目前我國高校使用的雙語教材主要有國外原版教材、自編教材和翻譯教材三種。其來源主要有二:一是通過版權引進由國內出版社出版,另一種方式是直接從國外進口教材。購買的教材每本在幾百甚至上千元,一般的師生難以承受這樣的高昂價格。
購買版權的周期較長,還需承擔高額的版權費用,出版社單方面也困難重重。因此引進海外版權,由國內影印出版或翻譯改編,是這些年比較流行的方式之一。“影印版的教材,清華、人大、北大出版社以及高等教育出版社等都曾出過,有些學科還不止引進一個系列。然后國內各高校共用一套教材增加印量,分擔成本嘛。”該人士稱。
原版教材數量 眾多教師授課自主選擇
原版教材在高校有多少?
清華500門課北大30門課
早在2001年,教育部的4號文件明確提出高校必須開展雙語教學,大力提倡和使用先進的原版教材。近年的原版教材大規模引進,除學科發展的因素外,還源自新世紀以來雙語教學的官方倡議。一份2007年的數據更彰顯教育“國際化接軌”初見成效:清華大學開設的1440門課程中有500門左右的核心課程采用了國外著名高校的優秀教材作為教學參考書,北京大學有30多門課程采用外文原版教材。
而那些發展迅速、國際通用性強、可比性強的學科專業,像經濟學、信息技術、心理學等,可稱得上雙語教學的“先行者”人民大學出版社的121冊“經濟科學譯叢”其中之一,也屬于“十一五”國家重點圖書出版規劃項目。
高校對原版教材如何管理?
教育部備案教師自主選擇
那么延伸出另一問題,引進如此龐大的系列教材又是如何管理?一位人文社科類出版編輯告訴記者,大學的出版社在引進原版教材時,還需要一個特殊環節,即向教育部備案,“備案的清單上需要寫明書的名稱、目錄、內容及作者簡介等信息,以便隨時查閱。”
面對浩如煙海的各版大學教材,用國內編寫,還是國外原版,這一教材使用的抉擇權是怎樣的?記者詢問北京多所高校老師,有的會傾向于自己院系的老師有參與編寫或翻譯的教材,有的稱按照前屆教學慣例延續使用,并漸漸形成長期習慣。“據我所知,我們學校是沒有設教材科,老師們選用誰的教材,是中文還是英文,任課老師有較大的自主決定權。”
在大學課堂上,多本教材、多家觀點融會貫通,自編講義是很多老師的通常做法。受訪的社會學系某年輕老師表示,“用國內還是國外教材,我們大多不會拘泥。照本宣科,現在的學生們也不會買賬。”
學生看法
很多知識用“西方觀念”很難區分
老師口中的“不拘泥教材”,課堂的另一主人公學生們又是如何看待這一說法呢?小劉是金融學專業的在讀研究生,本科時曾經學過高鴻業版的《宏觀經濟學》和《微觀經濟學》,也因為修讀經濟類的課程而慕名購買過曼昆的《經濟學原理》、《中級宏觀經濟學》以及平狄克的《微觀經濟學》和多恩布什的《宏觀經濟學》。在小劉看來,這些國外的教材會有些不同的思路。經濟學有很多不同的派系,不同的作者會在寫作的時候根據自己派系的特點強化某些內容或者簡略某些內容,不能簡單用西方觀念或意識形態進行區分。
國際關系學、社會學、歷史學系的學生都表示自己在本科和研究生階段使用過外國原版教材。“像有一本美國學者科爾頓寫的《世界近現代世界史》,大二時我們是非常認真地看完了這本影印教材。就歷史學科而言,國內和國外有很多視野不同的地方,歷史分期以及評價角度也有所不同。”
另一位社會學的同學則表示,像他所在的社會學倘若要拒絕“西方原版”教材,不太現實。“這個學科本身是舶來品,從根子上都是人家的理論框架,是繞不過去的。”本組文/本報記者劉旭董鑫
1月29日,教育部部長袁貴仁在教育部學習貫徹《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宣傳思想工作的意見》精神座談會上講話,次日新華社電文“《意見》的貫徹落實要加強高校意識形態陣地管理,特別是加強教材建設和課堂講壇管理。加強對西方原版教材的使用管理,絕不能讓傳播西方價值觀念的教材進入我們的課堂”。2月2日的《中國教育報》全文刊登袁貴仁的會議講話內容,針對高校教材問題,文章說“進一步加強教材建設”、“堅決抵制那些傳播西方錯誤觀點的教材進入我們的大學,打造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教材體系,為壯大主流意識形態提供堅實支撐”。
部分高校引進的外版教材
社會學:
艾爾·巴比:《社會研究方法》
吉登斯:《社會學》 (第5版)
波普諾:《社會學》(第11版)
政治學類:
安德魯·海伍德:《全球政治學》
邁克爾·G·羅斯金:《政治科學》(第12版)
經濟學類:
理查德·T。弗羅恩:《宏觀經濟學:理論與政策》
斯坦利·L。布魯和蘭迪·R。格蘭特:《經濟思想史》(第8版)
曼昆:《經濟學基礎》
曼昆:《經濟學原理》
新聞學類:
梅爾文·孟徹:新聞報道與寫作(影印版)(第9版)
菲利普·帕特森:《媒介倫理學:問題與案例(第4版)》
詹姆斯·A·布朗:《廣播電視管理》(第3版
- 下一篇:中央今年首輪巡視已進駐20家央企(名單)
- 上一篇:李克強為創客“添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