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患者隨訪研究揭示了什么
近日,國際醫學期刊《柳葉刀》刊發一項由我國學者完成的最新研究結果。研究發現,76%的新冠肺炎患者在發病6個月后仍有至少一個持續癥狀;與急性期相比,在發病6個月后患者體內中和抗體的滴度下降超過一半。如何正確認識和評價這項研究的結果?部分主要研究者對此進行了回應。
急性期病情越重恢復越差
該研究由湖北省武漢市金銀潭醫院、中日友好醫院呼吸中心、國家呼吸醫學中心和中國醫學科學院病原生物學研究所共同完成。研究人員對入選的武漢市金銀潭醫院2020年1月至5月出院的1733名新冠肺炎患者進行面對面訪視,并在6月至9月完成了集中隨訪。部分患者還接受了耐力水平的6分鐘步行試驗等。
研究發現,在發病6個月后,63%的入選患者最常見的持續癥狀是疲勞或肌無力,另有26%的患者報告有睡眠障礙,23%的患者報告出現焦慮或抑郁。住院時病情較重的患者更可能呈現肺功能下降和胸部影像學異常,這提示部分患者肺功能仍未完全恢復。
在隨訪時完成肺功能檢查的349名患者中,住院期間接受機械通氣治療的患者,有56%出現了肺彌散功能障礙。這意味著患者氧氣自肺泡向血流中的擴散能力下降。而住院期間接受氧療的患者發生肺彌散功能障礙的比例為29%,未接受氧療的患者僅為22%。這提示,住院時病情越重的患者發病6個月后出現肺功能下降的情況更常見,這些患者在6分鐘步行試驗中表現也越差。
研究發現,部分患者在出院后腎臟出現了問題——住院時腎功能正常的患者中有13%出現了腎功能異常。
此外,研究對94名患者進行新冠相關抗體檢測發現,與急性期相比,在發病6個月后患者體內中和抗體的滴度下降52.5%。中和抗體水平的明顯下降,引發了研究人員對新冠病毒可能引發再次感染的擔憂。
不能確定癥狀是否為后遺癥
據悉,目前全球關于新冠肺炎患者的隨訪研究較少。既往發表的隨訪研究樣本量較小,隨訪時間較短,通常為出院后3個月。
武漢市金銀潭醫院副院長黃朝林介紹,全院2400多名出院的新冠肺炎患者中,有730多人因不同原因被排除在隨訪之外。中日友好醫院曹彬教授指出,該研究是面向武漢市金銀潭醫院的所有出院患者,并未對患者進行挑選;隨訪中不僅關注肺臟及肺功能的恢復情況,還關注了其他臟器及功能的恢復情況;同時對患者血清抗體水平進行了較為完整的數據分析。
“并不能明確界定這些癥狀是否為新冠肺炎的后遺癥,因為年齡、基礎疾病等因素對此都有影響。對于目前的研究結果,除了考慮單純的生物因素,還要考慮社會因素和精神心理因素等。”曹彬指出,研究中出現的肺彌散功能障礙、肌無力等軀體功能障礙,均與患者年齡有比較密切的關系。如患者年齡每增加10歲,出現肺彌散功能障礙的機會增加27%,發生肌無力癥狀的機會增加17%,患者年齡越大癥狀越明顯、恢復越慢。同時,研究人員并未對患者確診新冠肺炎前的既往癥狀進行研究,也沒有與非新冠肺炎患者進行對照觀察。
不要有不必要的恐慌情緒
黃朝林表示,因為金銀潭醫院收治的患者中重癥、危重癥患者較多,所以隨訪中運動能力沒有達到預計值下限的比例較高。此外,急性期病情較重的患者,隨訪中的肺功能表現也越差,肺部遺留病灶相對更多,但影像學表現主要是不規則的結節影或磨玻璃影,急性期的實變影則幾乎看不到。
“這提示我們,急性期病情較重的患者存在軀體或心理問題的風險更高,更應該在出院后繼續得到專業醫療照護。”黃朝林指出,23%的出院患者報告出現焦慮或抑郁,這一癥狀在急性期病情較重的患者和女性患者中較為常見,“個人認為,焦慮等心理問題主要是家庭、社會等方面的原因所致”。
黃朝林強調,雖然隨訪中不少患者主訴仍存在疲勞、肌無力、失眠等癥狀,但這些癥狀對患者正常生活并沒有太大影響。“隨訪中,基本沒有發現日常生活能力和社會參與能力出現問題的患者。相信隨著時間的推移,遠期恢復效果應該還是比較好的,公眾對新冠肺炎不要有不必要的恐慌情緒。”
曹彬指出,新冠肺炎患者的遠期預后如何,還需要一年、兩年甚至更長期的持續監測。
對治療和康復具有借鑒意義
該研究結果對優化新冠肺炎患者的治療和康復方案有何借鑒意義?
“不能把新冠肺炎簡單看作是一種急癥。急性期住院患者的治療一定要綜合考慮。”曹彬表示,研究結果提示,臨床治療時主動關注對患者其他臟器和功能的影響,將對重要臟器的保護做得更細致。進行輔助呼吸操作時采取肺保護策略,才能減少相關臟器的遠期功能影響。“抗病毒藥物、抗菌藥物、激素,不能什么藥都一股腦兒地上,沒有確鑿證據證明有效但明確有臟器損傷的藥物堅決不能用。”
“作為一名出院患者,我有較深的體會。”黃朝林表示,早期恢復期患者可能會出現咳嗽咳痰、呼吸困難、活動后氣短等癥狀,但即使不做康復訓練,這些癥狀也會逐漸減輕甚至消失。疲勞乏力、肌力下降等其他軀體障礙也能通過功能鍛煉得到緩解,后期癥狀同樣會減輕甚至消失;心理障礙可能與疾病有一定關系,但更主要是來源于外部環境影響,需要進行心理疏導等干預。但研究依然提示,在新冠肺炎治療早期,規范的康復治療盡早介入,對患者后續各項功能恢復更有意義。
抗體反應情況仍需研究
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學院副院校長王健偉教授參與了其中部分研究。這部分研究主要是針對金銀潭醫院開展臨床試驗時留下血清樣本的患者展開,共有94人納入其中。
“隨訪中,除了對血清中中和抗體的陽性率和滴度進行檢測,也針對N蛋白、S蛋白、S蛋白受體結合區(RBD蛋白)等3種蛋白的相關抗體進行了檢測。”王健偉介紹,與出院時相比,患者發病6個月后中和抗體陽性率從96.2%降至58.5%,抗體滴度中位數從19降至10左右;針對3種蛋白的IgM抗體、IgA抗體血清陽性率都有不同程度下降,但IgG抗體血清陽性率都超過了90%,只有RBD蛋白IgG抗體血清陽性率有輕度下降。這提示IgG抗體相對比較穩定。
王健偉特別指出,該研究樣本量較小,“只有擴大研究才能更全面地獲得抗體反應的規律”。目前科學界對新冠病毒感染后的免疫保護機制并不完全清楚,對抗體反應情況還需進一步分析。
- 山西富豪的“造車生死局”
- ETF最前線 | 易方達滬深300非銀ETF(512070)早盤上漲3.79%,移動支付主題走強,兆日科技上漲20.0%
- 【新時代 新征程 新偉業·高質量發展調研行】亞洲硅業:技術升級一直在路上……——走進西寧看發展·一線故事⑩
- 青島銀行:11月28日接受機構調研,投資者參與
- 青年早新聞 | 今天起,這所高校再次推出1分錢早餐
- 陽城煤礦多點發力保障重介系統穩定運行
- 持續優化銀發業務布局顯成效,量子之歌加速打造全方位服務生態夯實“護城河”
- 屋頂安“太陽能板”好嗎?若家里是這6種情況,還是要慎重決定
- 股東近期減持約5000萬元股份,被批“蹭”熱點?湯姆貓回應
- 2024清華校友創業成果對接會之健康醫療與生物醫藥論壇在蓉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