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氣象日:聽科學家聊“天”
海洋覆蓋了地球70%以上的面積,它是影響全球天氣和氣候的主要因子,也是氣候變化的關鍵角色。今年3月23日是第61個世界氣象日,主題為“海洋、我們的氣候和天氣”。
在全球氣候變暖的背景下,這個主題背后蘊含著怎樣的深意?要實現“碳中和”目標,人類能為海洋做什么?讓我們一起聽科學家聊聊“天”,揭秘氣候變化中的海洋。
海洋是氣候系統中最大的碳匯
2021年世界氣象日的主題是“海洋、我們的氣候和天氣”,世界氣象組織(WMO)將地球系統內的海洋、氣候和天氣列為工作重點,因為不斷變化的氣候正使海洋變暖,對天氣產生了極大影響。WMO全球氣候狀況年度報告顯示,2020年仍是有記錄以來最暖的三個年份之一。2011年到2020年是有記錄以來最暖的十年。
國家氣候中心氣候服務首席專家周兵表示,海洋是地球氣候系統的重要成員,是全球氣候驅動機和氣候調節器,處于可持續發展、氣候變化和減少災害風險等全球發展目標的核心地位。同時,海洋吸收了大氣中大量的二氧化碳,是氣候系統中最大的碳匯。
“海洋與我們的天氣、氣候和氣候變化密不可分。”周兵介紹,海洋內部的洋流運動以及海陸之間的熱力差,塑造了地球上風格迥異的自然景觀和復雜多樣的天氣氣候現象,如北大西洋暖流給北歐一些國家帶來優美的生態環境,東亞季風性氣候和南亞季風性氣候為亞洲國家農業生產帶來風調雨順的年景。
“海洋在全球氣候和環境變化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周兵指出,過去100年以來,由于海平面上升、氣候變暖和極端氣候事件的綜合影響,近50%的沿海濕地已經喪失。全球變暖加劇了氣候系統的不穩定性,引發對海洋安全、氣候安全的憂慮。海洋變暖、海冰變化以及棲息地生物地球化學變化,導致物種組成、豐度和生物量等的轉移。同時,海洋變暖影響沿海生態系統,包括海洋熱浪加劇、海水酸化、溶解氧降低、咸水入侵和海平面上升。
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研究員蘇京志說,海洋在全球變暖的背景下發生了很多變化,比如人類活動排放的溫室氣體所導致的額外加熱90%以上被海洋吸收,大部分熱量儲存在海洋深處。海洋近幾十年一直在持續增溫,這種增溫現象從海洋表面一直延伸到海底兩千多米。海洋熱浪的影響不亞于陸地上的熱浪,對海洋生態、漁業造成了很大破壞。為了減緩全球變暖,我們必須要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走綠色低碳的道路。
我國臺風定位和預報預警技術接近世界先進水平
為維護海洋生態系統的可持續發展,我們須在加強海洋變化監測和預報、防范海洋災害風險的同時,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實現海洋資源的有序開發利用。
中國氣象局黨組書記、局長莊國泰表示,海洋正處于無可爭議的變暖過程之中,在氣候變化影響日益凸顯的今天,海洋和大氣的相互作用已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我國是氣候變化的敏感區和影響顯著區,同時也深受海洋天氣和氣候的影響。
莊國泰表示:“中國氣象局高度重視海洋氣象業務發展和科學技術研究,在國家需求牽引下,近年來初步建立了以沿岸海域為主的海洋氣象觀測網,以及覆蓋我國近、遠海的極軌、靜止氣象衛星遙感監測業務,形成了較為完備的海洋氣象觀測體系,實現了10公里分辨率的海洋氣象網格預報業務,并利用海洋氣象信息發布站、海事電臺、北斗導航系統等發布海洋氣象信息,開展了面向港口及跨洋航運、海上石油開發、近海漁業養殖和海上捕撈等需求的專業海洋氣象服務保障。”
莊國泰介紹,我國臺風定位和預報預警技術接近世界先進水平。“十四五”時期我國將著眼“全球監測、全球預報、全球服務”,進一步加強海洋觀測預報預警平臺建設,彌補海上觀測不足,形成海基、陸基、天基、空基多種觀測資料的有效融合;增強海洋數值預報模式對海洋氣象預報的支撐;提高臺風、海上大風、海霧、強對流等災害性天氣的預報水平;加強海上風能資源精細化監測、評估、預報和預警;繼續推進遠洋導航服務,全面開展客運航線、港口作業、海上搜救、海洋牧場等氣象保障,形成業務布局與流程高效協同的海洋氣象現代化新局面,有力地服務于構建新發展格局。
- 油價跌勢“崩盤”!11月24日調整后92號汽油,11月25日麥價如何?
- 點燃數字引擎!2024滬港數字經濟協同高質量發展論壇在江橋舉行
- 順豐沖刺港股IPO,10月旺季營收勁增高達241億元
- 因提供誤導性信息,聯儲證券經紀人被罰!3家券商經紀業務5天共收5張罰單
- 世界鋼鐵協會:10月全球粗鋼產量為1.512億噸 同比提高0.4%
- 臨高開展創業成果展示交流會
- “持續是一種信仰”中國太保壽險2024年藍鯨協會年度峰會圓滿召開
- 業績增速連年下降,航空工業、中國電科的供應商今日申購 | 打新早知道
- 助力中小企業加快對接資本市場,“文化+科技”行業最新政策培訓會舉辦
- 人保健康:因傭金數據不真實等被罰22萬元,年內收多張罰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