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銀行業處置不良資產超3萬億元
3月26日,一場在江蘇舉行的、規模近180億元的特殊“直播帶貨”吸引了市場關注。之所以“特殊”,是因為這場直播賣的“貨”不是消費品,而是“不良資產”。
在這場不良資產線上推介會上,中國信達江蘇分公司共計推出740個、涉及本金179.91億元的不良資產,主要分布于蘇南、蘇中、蘇北3個區域,抵押物囊括工業房地產、酒店和商鋪、住宅等多種類型,吸引了300多家業內機構參與。事實上,自去年以來,多家金融資產管理公司都啟動了不良資產數字化處置新模式。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完善金融風險處置工作機制,壓實各方責任,堅決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風險的底線。2020年的新冠肺炎疫情,在為金融資產管理公司帶來重要機遇的同時,也使其面臨著承擔更為艱巨的化解處置金融和實體風險的責任。
“線上+線下”融合處置
當前,不良資產處置的科技味兒越來越濃。在業內人士看來,金融科技不斷強化在不良資產行業應用的深度與廣度,為未來展業開辟全新嘗試和應用空間。 所謂不良資產處置,是指通過綜合運用法律法規允許范圍內的一切手段和方法,對資產進行的價值變現和價值提升的活動,其中,AMC(資產管理公司)是行業主要參與者。記者觀察發現,在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間,金融資產管理公司較多采用線上資產推介信息發布、線上直播推介、現場盡調快速對接等“線上+線下”的融合不良資產處置方式。如中國華融、中國東方等都探索通過線上直播推介處置不良資產;江蘇開金互聯網金融資產交易中心發起設立全國范圍內首家“線上+線下”有機鏈接的特殊資產互聯網小鎮,引入區塊鏈技術助力含不良資產在內的特殊資產業務,不斷優化特殊資產交易流程,從受理審核、注冊登記、公開競價到交易確權,均采取線上模式。
“疫情對特殊資產行業傳統的運行模式也提出了新挑戰,線下信息發布、推介招商、重組處置,均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制約,而通過互聯網進行信息發布、云端撮合交易已經成為趨勢。”開金中心總經理周治翰介紹,特殊資產系統自正式運營以來,無一例爭議糾紛出現,同時多筆債權資產實現了溢價成交,溢價率最高一筆接近90%。
事實上,金融科技在降低金融業信息不對稱等方面發揮了突出作用。“金融科技是對傳統線下賦能,而非替代。通過一體化的線上處置模式賦能,將有效解決傳統線下處置模式由于價值展現不充分及市場信息不完善而導致的成本高、效率低、周期長等問題。”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副主任、上海金融與發展實驗室主任曾剛說。 多位業內人士都對記者表示,隨著國內外經濟形勢日趨復雜,不良資產處置難度不斷增加,市場競爭更為激烈。不良資產行業市場機構必須要提升資產處置的效率,而傳統的手段已經難以適應當前的形勢,引入金融科技手段,進一步優化配置市場資源將是一大趨勢。“今后金融資產管理公司的線上推介會還將不斷舉行,形式也將多元化,通過線上獲得信息將成為可供投資者選擇的一個重要渠道。‘線上+線下’互動也將有助于進一步提升處置的效率。”中國信達江蘇分公司黨委委員、總經理助理荊愛民說。
開啟批量化轉讓
需要看到,當前疫情的影響仍未完全消退,實體經濟向金融領域傳導的滯后效應逐漸顯現,業內普遍預計今年上半年不良資產的壓力或繼續小幅上升,但是仍處可控范圍內。“總體上看,與過去幾年相比,現在的不良資產結構是有些差異的。”曾剛表示,受疫情影響導致的不良資產,更多是出現在對抗風險能力較弱的中小企業身上。而從分類機構來看,中小銀行的不良率上升要顯著快于大型銀行。
在2021年年初國新辦舉行的銀行業保險業2020年改革發展情況發布會上,公布了這樣一組數據:2020年銀行業處置不良資產總額達到3.02萬億元。不良貸款余額3.5萬億元,較年初增加2816億元;不良貸款率1.92%,較年初下降0.06個百分點;逾期90天以上貸款與不良貸款比例76%,較年初下降5.1個百分點。“通過清收、核銷、轉讓等多種形式,處置了這么多不良資產,力度前所未有,金額也是歷年最高。”銀保監會有關負責人對此表示。
“疫情沖擊之下,我國商業銀行不良資產壓力明顯加大。未來貨幣政策直達實體經濟工具等政策逐步退出,商業銀行不良貸款面臨大幅反彈壓力,這要求備足抵御風險的‘彈藥’,前瞻性化解不良資產。提高不良資產轉讓力度,有利于加快不良資產處置步伐,幫助銀行優化信貸結構,提高服務實體經濟能力。”中國銀行研究院高級研究員李佩珈說。
2021年1月12日,銀保監會辦公廳印發《關于開展不良貸款轉讓試點工作的通知》,為不良資產批量化轉讓掃清障礙。“商業銀行要以此為契機,加快不良資產處置速度。”在李佩珈看來,商業銀行既要做到風險的早發現、早識別,把好風險管理第一道關口。同時,要清收處置把握“搶”字訣,第一時間開展化解工作。“資產清收處置時間越久,清收化解工作效果越差。”李佩珈說。
創新思維處置債券違約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金融市場的違約風險逐步暴露,尤其是去年出現的信用債市場的違約事件,對整個債券市場產生了較大的影響。2020年6月,人民銀行、發改委、證監會聯合發布《關于公司信用類債券違約處置有關事宜的通知》,鼓勵具有專業資產處置經驗的機構參與債券違約處置,促進市場有效出清。曾剛表示,“最新開業的第5家全國性金融資產管理公司——銀河資產,其定位就不只是從事不良資產處置業務,還將更多地關注金融市場層面的風險,包括股票抵質押、信用債違約等風險處置”。
2021年1月,上市公司“*ST夏利”正式更名為“中國鐵物”,標志著中國長城資產重點參與的中國鐵路物資股份有限公司一攬子重組圓滿收官,也標志著這一曾引起社會巨大影響的首例央企私募債風險事件最終得到了圓滿化解。
參與債券違約處置的案例還有很多。2020年,受環保政策的影響,寧夏某制藥企業是國內獸用原料藥龍頭企業,主體信用等級下降,實施停產治理及技術改造,導致現金流承壓。下半年,隨著國內債券市場信用環境變化,企業在上海證券交易所公開發行的債券將于年底到期,債權持有人明確表示到期后不再續持,企業面臨5億元債券兌付的壓力。
中國華融深入盡調后認為,該企業雖然短期內面臨流動性困難,但行業地位領先,發展前景可期。隨后,中國華融針對交易所公募公司債固有的持有人數量多、談判成本高等難點對癥下藥,創新設計交易結構,最終確定通過“回售轉售”+“非貨幣注銷”實現對該債券以“標轉非標”的方式進行債務重組,助力實體企業脫困,幫助企業化解了短期流動性危機,避免了信用風險,保護了債券公眾投資者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