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民健康為中心破解醫改難題
“十三五”以來,我國不斷推動以治病為中心向以人民健康為中心轉變,著力解決看病難、看病貴問題,圍繞分級診療、現代醫院管理、全民醫保、藥品供應保障和綜合監管等制度建設,各項工作取得顯著成效。記者就此專訪了國家衛健委體制改革司司長許樹強。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均等化水平不斷提高
2016年8月19日至20日,我國召開了新世紀以來的第一次全國衛生與健康大會。10月,《“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印發,為我國健康事業的發展指明了方向。2019年6月印發了《關于實施健康中國行動的意見》,健康中國戰略從此有了“路線圖”和“施工圖”。“啟動的15個健康中國專項行動,聚焦健康主要影響因素、突出問題和重點人群,明確政府、社會、個人在健康促進方面的責任,努力使群眾不生病、少生病、提高生活質量,加快推動從以治病為中心轉變為以人民健康為中心。”許樹強指出。
“我國基本形成以各級疾控中心和各類專病防治機構為骨干,醫療機構為依托,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為網底的疾控工作網絡。”許樹強指出,針對疫情暴露的短板,進一步推動了疾控體系改革。
據許樹強介紹,當前,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均等化水平不斷提高,人均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經費補助標準從2016年的45元提高到2020年的74元。同時,我國進一步加強重大疾病防治工作,安排資金200億元支持公共衛生體系和重大疫情救治體系建設。以高血壓、糖尿病為切入點,推進防、治、康、管全流程慢性病健康管理,深入開展愛國衛生運動。
促進優質醫療資源擴容和均衡布局,推動解決“看病難”問題
一旦患有疑難雜癥,去大城市的大醫院掛號難、看病難問題飽受詬病,患者和家屬實為不易。為了解決這一問題,許樹強介紹,“十三五”以來,我國有序推進分級診療制度建設,以醫聯體建設、家庭醫生簽約服務和遠程醫療為重要抓手,促進優質醫療資源下沉和均衡布局,推動形成基層首診、雙向轉診、急慢分治、上下聯動的就醫新秩序。同時,持續推進緊密型縣域醫共體試點和社區醫院建設,全國累計建設約1400家社區醫院,雙向轉診通道進一步順暢。
近年來,隨著國家醫學中心和區域醫療中心建設不斷推進,第一批10個區域醫療中心建設試點項目順利啟動。據許樹強介紹,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得到充分發展,80%以上的居民15分鐘內能夠到達最近的醫療點,85.8%的縣級醫院達到二級及以上醫院水平。
“對于百姓關注的家庭醫生簽約服務,目前已從試點逐步推廣,整體進展順利。截至2020年,全國組建了近43萬個家庭醫生團隊。”許樹強表示,各地通過長期處方、延期處方、轉診綠色通道、醫保報銷優惠等舉措逐步提高簽約服務吸引力,讓居民通過簽約服務得到實惠。
以降藥價為突破口,著力緩解“看病貴”問題
解決“看病貴”的問題需要醫療、醫保、醫藥協同發力。對此,許樹強表示,我國關于醫保頂層設計進一步完善,基本醫保參保率穩定在95%以上。與此同時,保障能力穩步提升,2019年,職工醫保和居民醫保政策范圍內的住院費用、基金支付比例分別達80%和70%左右;重特大疾病保障機制不斷完善,各地普遍開展職工大額醫療費用補助,全面實施城鄉居民大病保險。
“藥品和高值醫用耗材集中帶量采購取得歷史性突破。”許樹強介紹,3批國家組織集中帶量采購藥品平均降價54%左右,按約定采購量測算,每年節約539億元。高值醫用耗材集中帶量采購“破冰前行”,國家組織冠脈支架集中帶量采購,中選產品降幅90%以上,可節約資金117億元。
“我們鼓勵自主創新,推動仿制藥質量提升和替代使用。”許樹強指出,國家組織集采后,相關品種過評藥品使用比例從50%提高到90%以上,減輕了患者的用藥負擔。
人均預期壽命由2015年的76.3歲提高到2019年的77.3歲
人均預期壽命,是聯合國提出的人類發展指數三大核心指標之一,其增長依賴于社會的全面進步,尤其是衛生健康工作的良好開展。
“從主要健康指標看,我國人均期望壽命由2015年的76.3歲提高到了2019年的77.3歲,超過中高收入國家75.3歲(2018年)的平均水平。”許樹強介紹,孕產婦、嬰兒死亡率均不斷下降,分別由2015年的20.1/10萬、8.1‰下降到2019年的17.8/10萬和5.6‰,均低于同期中高收入國家(分別為43/10萬、11.3‰)的平均水平。
許樹強介紹,多元化監管體系不斷建立,積極推動機構自治和行業自律;全面加強公立醫院黨的領導和黨的建設,建立以質量為核心、公益性為導向的醫院績效考核機制;推進遠程醫療網絡改造升級和提速降費,開展“互聯網+護理服務”新業態試點,推動“互聯網+醫療服務醫保支付”;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加速推進,中醫藥全程參與、深度介入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成為中國抗疫方案的亮點。
在許樹強看來,我國深化醫改方向正確、路徑清晰、措施得力、成效顯著,改革成果廣泛惠及群眾,經受住了新冠肺炎疫情考驗,為推進健康中國建設提供了強大動力,為破解醫改這一世界性難題貢獻了中國力量和中國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