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志明 仁心仁術為病患(走近國醫大師(36))
|
人物小傳
劉志明,出生于1925年,第二屆國醫大師。他擅長治療外感熱病及內科疾病,對溫病、傷寒等外感急癥具有獨到見解。從醫近80年,提倡中醫與現代科技有機結合。
在北京廣安門醫院國醫大師工作室,記者見到一位面色紅潤、滿頭白發的老者。他身穿深藍色的西服,上衣口袋插著兩支鋼筆,腰板坐得筆直。從醫近80年,他出門診時在白大褂里面穿正裝,看病從不馬虎。他就是國醫大師劉志明(見上圖,資料圖片)。
致力于中醫防治傳染病
治療傳染病,一直是劉志明的強項。15歲時,他拜當地名老中醫楊香谷為師。跟隨年逾六旬的楊香谷出診,對于高熱病人,往往三兩劑藥下去,病人熱退身涼,非常靈驗。這激發起劉志明學習溫病的熱情和興趣,對他中醫生涯產生深遠的影響。
在廣安門醫院一樓門診大廳,有一張中國中醫研究院(現改名為中國中醫科學院)建院時的合影。當時年僅29歲的劉志明位列其中。1954年,他被點將入京,與多位名老專家成為該院第一批醫療科研人員。他負責創建全院八大組之一的傳染病組,用中醫治療傳染病。一切從零做起,從制定規章制度,到自己動手制作科研設備,短短一年時間,初步擔負起中醫防治傳染病的職能。劉志明回憶說:“當時傳染病組治愈率達到90%。”
1955年,石家莊、北京地區暴發流行乙型腦炎,患病人數眾多,死亡率高。劉志明率領全組成員主導全國中醫防治乙型腦炎的工作,并在北京、浙江、遼寧建立起傳染病醫院。此后,北京地區流行小兒病毒性肺炎,劉志明和幾位西醫兒科專家一起開展研究,西醫出診斷、中醫出方案,很快阻斷傳染病的流行。
非典肆虐,劉志明通宵寫材料為中醫藥防治非典獻策獻方。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后,劉志明團隊又積極參與其中,與外地一線醫務人員在線交流會診,詳細詢問病情,有針對性地開方施藥,治愈了多例患者。
促進中西醫高水平結合
“不能用安宮牛黃,病人用不起,也退不了燒。”劉志明大聲說。
劉志明曾接診了一名高燒昏迷的患者,牙關緊閉,都沒法觀察舌象。“首先要退燒。如果24小時燒不退,病人就會有性命之憂。”湯藥灌下去了,病人燒慢慢退了。劉志明不斷調整處方,在病房守著病人觀察病情,直到病人脫離危險。
治急診、挽救危重診,劉志明當慣了“先鋒”。在門診中,則遇到越來越多的慢性病患者,劉志明下決心,也要當好 “慢郎中”。每到出診,劉志明需要看50—60位病人,有時連衛生間都顧不上去。
在劉志明看來,中醫學可以將現代科學有機融入其中,以此作為望、聞、問、切的延伸。一方面彌補中醫直觀感覺的不足,提高中醫療效;另一方面通過對檢查結果的分析,進行微觀辨證,豐富中醫的辨證依據和內容。
劉志明提倡中醫與現代科技有機結合,但反對依賴設備、儀器進行診斷,單憑實驗報告處方用藥。中醫發展應立足于中醫整體觀念、辨證論治的根本,將現代科學技術中可用的成果和西醫的某些檢測方法,有選擇地吸收過來,既為我所用,又避免為西所化。劉志明深感,實現中西醫高水平結合,不僅治療效果更好,還能促進我國醫學的進步。
臨床培養注重融入中醫思維
劉志明在臨床中發現,冠心病為年老體弱者多見,其發病年齡與中醫學腎元始衰的時間相吻合。他提出,年老正氣虧虛,其中尤以腎元匱乏為要,此為本病發生肇始之因,當以“補腎”“通陽”“祛邪”三法結合治療。女兒劉如秀組建科研團隊應用現代科技手段,揭示了通陽滋腎方治療冠心病的機理。
女兒是劉志明最為得意的弟子。她原先是位西醫,在中南大學湘雅醫院工作14年,毅然進京隨父學習,如今是廣安門醫院中西結合主任醫師。國醫大師劉志明傳承工作室成立以來,劉如秀團隊系統總結了劉志明學術思想體系,形成了“冠心病——胸痹心痛辨治”“高血壓病——眩暈病辨治”、心律失常等多個病種的特色診療方案,得到了中醫藥界的廣泛肯定。
如今,女兒作為劉志明的首批學術繼承人,讓他頗感欣慰。自恢復研究生制度以來,劉志明被確定為碩士研究生導師、博士研究生導師、博士后指導老師。1990年,劉志明又承擔起第一批全國老中醫藥專家師帶徒工作。劉志明說:“我是名臨床大夫。這幾十年帶了很多徒弟和學生,深切體會到中醫學實踐性很強。中醫藥傳承要堅持早臨床、多臨床、反復臨床,在臨床技能培養上注入中醫思維,發揮好中醫藥的獨特優勢和作用。”
回望從醫路,劉志明因仁心,得仁術,既救疾苦,又獲真知,受益終生。他希望每一個初涉杏林之人,必先修德,誠心正意,方可學仁術,救助患者。
- 下一篇:支付業務和居民消費穩步增長
- 上一篇:我國新冠特效藥有了“時間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