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治流感有妙招
像輕微流感,張仲景的治療方法很簡單,用桂枝三兩(去皮) ,芍藥三兩,甘草二兩生姜三兩,大棗12枚,加水煎煮,趁熱服用,令其發汗,很快就好。
文/廖保平
春季是流感高發季節,據珠海市疾控中心監測,最近流感樣病例占門診總數的比例已經突破基線,形成一個小高峰,專家提醒市民注意加強自身免疫力,兒童老人等體弱者最好能接種流感疫苗。
流感疫苗適用于任何可能感染流感病毒的健康人,每年在流行季節前接種一次,免疫力可持續一年。對于體弱的、易感的老人、幼兒,接種流感疫苗不失為一個好辦法。
問題是,流感并不是現在才有的,古人得了流感怎么辦?或者說古代是如何防治流感的呢?雖然古時不像今天發達到可以接種疫苗,但也有他們的辦法,其中之一,就是香藥防流感。很多地方每到端午節時,都有在大門口插艾葉與菖蒲的習慣,或者做一個小香囊掛在孩子的脖子上,這其實就是利用艾葉與菖蒲,以及香囊里的草藥具有祛穢防腐,殺菌消毒的功用,來避穢驅邪防病。甚至當發生流感而又沒有藥物治療時,人們甚至采用焚燒艾葉、煮醋熏蒸的方法來治療流感。
前些時看到一個報道,說一個叫韋樹福的父親,通過燒草藥火熏的方式給患有β地中海貧血(重型)6歲的女兒做治療,令人動容。這種方法能不能治療此病值得懷疑,但古人用香藥防治流感并非毫無科學的依據。漢代馬王堆漢墓出土的《五十二病方》,記載了許多香藥,譬如辛夷、佩蘭、蕙蘭、桂、花椒、吳茱萸等,這些香藥像艾葉與菖蒲一樣,具有一定的殺菌消毒作用,所以,古人不但拿來防病治病,還拿來陪葬,也是利用香藥的防腐殺菌、消毒的功用。
如果說這種粗獷的辦法還有所存疑的話,那么醫圣張仲景寫的《傷寒雜病論》,開出的治療流感藥方就更為靠譜了。所謂的傷寒就是現在的發熱性疾病,具有傳染性,包括了我們現在所說的流感。張仲景曾舉孝廉,做過長沙太守,他為什么要寫《傷寒雜病論》呢?事情的起因他在自序里講得很清楚:“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建安紀年(公元196年)以來,猶未十年,其死亡者三分有二,傷寒十居其七。”原來是因為他的宗族十年時間死了三分之二,其中主要死于傷寒。
這刻骨的傷痛讓他發憤研究醫學,“上以療君親之疾,下以救貧賤之厄,中以保身長全,以養其生。”經過多年的刻苦鉆研,他掌控了一套治療傷寒病的方法,經常給人看病,以至于做官期間,大堂變成診所,開“中醫坐堂”之先河。
此后,張仲景根據自己的臨床經驗寫成了傳世巨著《傷寒雜病論》,記載了大量的方劑,成為中國醫學史上影響最大的著作之一,近代醫家常說“治外感崇仲景,治內傷法東垣”,就是說治療外感發熱性疾病,應該學習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治療內傷性疾病應當學習補土派創始人、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李東垣。
像輕微流感,張仲景的治療方法很簡單,用桂枝三兩(去皮) ,芍藥三兩,甘草二兩生姜三兩,大棗12枚,加水煎煮,趁熱服用,令其發汗,很快就好。所謂“求人不如求己”,要是家里放一本《傷寒雜病論》,閑時研究一番,掌握一些方劑,像流感這樣的小病小痛,自可藥到病除,不必樣樣跑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