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夜夜-国产乱人视频-国产成人愉拍精品-亚洲男同志**可播放xnxx|www.waedb.com

歡迎來到中國凈化門戶網! 會員服務| 無圖版| 手機版|
您好,歡迎! 隱身 | 商務中心 | 資金0 | 積分0 | 退出
用戶名:  密 碼:  注冊 忘記密碼?
當前位置: 首頁 » 資訊 » 市場動態 » 正文

“80后”院士于本水:當代航天青年有“三長一短”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布日期:2022-04-25  來源:中國青年報  瀏覽次數:287
核心提示:  88歲了,中國工程院院士于本水笑稱自己是一名即將成為90后的80后。和年輕人在一起,他講起中國防空導彈的創業故事,仍然精神

  88歲了,中國工程院院士于本水笑稱自己是一名即將成為“90后”的“80后”。和年輕人在一起,他講起中國防空導彈的創業故事,仍然精神矍鑠、鏗鏘有力。

  作為我國著名防空導彈專家,于本水15歲加入中國新民主主義青年團,團齡與新中國同齡,他選擇將為國鑄劍作為自己的畢生追求,參與、見證了中國防空導彈事業從無到有、從小到大、逐漸發展的歷程。

  前不久,于本水來到中國航天科工二院“紅旗講堂”,以“我和防空導彈創業”為主題與航天青年交流,講述了老一輩航天人為國鑄劍的輝煌創業史。

  1956年,國防部第五研究院正式成立,“中國導彈之父”錢學森為第一任院長。1957年,為培養中國自己的導彈技術人才,國家派出第一批青年學生前往蘇聯進行學習深造。于本水就是其中一位,他服從國家分配,從原本所學的噴氣式飛機設計,轉向導彈設計專業。

  “對于我們這一代人來講,國家的信念、國家的需要就是我們的選擇。”于本水說。

  初到蘇聯讀書,他沒想到第一節課就遭遇語言“下馬威”。

  于本水出生于東北,俄文還算有點底子,但他清晰地記得,那節課講投影幾何,蘇聯老師授課沒有講義,因為聽不懂,筆記也無從下手。

  “只聽懂了一些單詞,一會水平、一會垂直,相當于用不懂的語言去學一門不懂的功課。”回憶起那段日子,于本水形容是“難上加難”。

  班里的同學幫他記筆記,于本水嘗試幾次,覺得“這個辦法不行”,要想學懂弄通還得自己來。課上,他聽懂多少記多少,課下,借同學的筆記逐字逐句地對照摘抄。

  經過一年的努力,他成功攻克了語言關,“誰曠課了,我還可以把筆記借給人家。”

  蘇聯留學歸來,他馬上投入到我國第一代防空導彈——紅旗1號導彈(543導彈)的仿制工作中。1961年,他被派往沈陽,下廠參與導彈的設計與生產工作。

  他們所工作的地方在沈陽皇姑區的三臺子,“可以說是全國最貧困的地方,每月3兩油,1斤肉,用鉤子鉤樹葉吃。”

  工作上的情景,于本水更是終生難忘。那時,我國導彈事業可謂白手起家,543導彈是世界水平,仿制難度非常大。他至今記得,當時,很多原材料、原器械在國內是空白,就連不銹鋼、鎂合金都要從頭研制生產;工藝技術也十分落后,對氬弧焊接、滾焊等知道的寥寥無幾。

  為國家崛起而讀書,異國求學之路,讓于本水很早便明白了航天人的精神寫照,自力更生、艱苦奮斗,“中國是個大國,不能只買外國的‘雞蛋’。我們必須學會自己養母雞、下雞蛋。”

  為了盡快讓部隊用上中國人自己生產的導彈,于本水和同事們星夜兼程、艱苦奮斗,在1964年研制出了中國第一代防空導彈紅旗1號。

  1980年前后,發達國家的空系逐漸從高空向低空轉移,國防部第二研究院承接了研制我國超低空導彈武器的目標。

  于本水“二次創業”,擔任課題組組長,和紅旗1號、2號、3號高空導彈不同,這次著手研制的紅旗7號導彈主要打擊低空目標,“最低高度是50米,從用雷達發現目標,飛到你頭頂上,1分鐘的時間必須把目標打掉。”

  除了打贏時間,于本水說,紅旗7號導彈還具備設備小型化、填裝密度高等特點,這對于導彈的設計結構和工藝技術來說又是巨大突破。

  最終經過8年的努力,1990年12月,紅旗7號導彈設計定型,裝備了空軍和陸軍,成為國家低空防御的重要力量,標志著我國已經完全掌握了第二代防空導彈武器系統的研發技術。1992年,紅旗7號獲得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特等獎。

  在“紅旗講堂”,于本水就“當代航天青年與老一輩航天人相比多了什么、少了什么?”“建設航天強國還需要什么?”兩個問題談了自己的觀點,在他看來,當代青年有“三長一短”。

  “一長”是當代航天青年能熟練利用計算機等科研手段,大大縮減了科研時間;“二長”是當代航天青年相比老一輩航天人,具備更高的外語水平,能更好地學習掌握世界范圍內各領域的先進技術;“三長”是當代航天青年的整體精神面貌更為朝氣蓬勃、思維更加發散。

  “有沒有短呢?有。”于本水說,“我們那一代,是艱苦奮斗過來的。”這“一短”,指的就是當代航天青年相比老一輩航天人,少了些許艱苦奮斗和樸素求學的精神。

  他希望當代航天青年能夠肩負科技興軍、航天報國的使命,善于創新、勇于創新,老一輩航天人解決了從無到有的問題,新一代的航天青年應注重創新與提高。

  “既然加入了航天,就要有能克服一切困難、一切阻力的精神,要有不被現實利益所動的頑強意志。”于本水說。

 
 
[ 資訊搜索 ]  [ ]  [ 告訴好友 ]  [ 打印本文 ]  [ 關閉窗口 ]

 

 
推薦圖文
推薦資訊
點擊排行
2012-2013 成都智能環保網 版權所有   技術支持:成都威德隆智能環保科技有限公司 備案號:蜀ICP備18006642號-1 | 流量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