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生活 大幸福
河南省汝陽縣城關鎮退休教師馬蘭芳(中)在杜康社區教居民畫畫。 |
15分鐘能做什么?在全國很多城市,居民從家步行出發的15分鐘范圍內,就能享受到活動中心、診所、藥店、健身點、市場、公園、養老院等場所提供的服務。
這種以社區居民為服務對象、步行15分鐘左右為服務半徑,以滿足居民日常生活需求和品質消費為目標的“城市一刻鐘便民生活圈”,不僅暢通了城市經濟的“微循環”,也給居民帶來了實實在在的便利,增強了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滿足感。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增進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質。采取更多惠民生、暖民心舉措,著力解決好人民群眾急難愁盼問題,健全基本公共服務體系,提高公共服務水平,增強均衡性和可及性。在很多城市,“一刻鐘便民生活圈”正在成為滿足居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舉措。
“一刻鐘便民生活圈”如何進一步提高便利化、標準化、智慧化服務水平?未來如何更好滿足居民個性化需求?記者采訪了一些街道、社區。
“生活里很多事在家門口就辦了”
“現在出門不到5分鐘就能買到菜,價格比超市便宜。”北京市朝陽區呼家樓街道呼北社區居民周穎退休后,經常光顧家門口的社區便捷服務綜合中心。周穎說,這里不僅有新鮮便宜的蔬菜,還有可以給車充電的自行車棚,快遞收發室,能修鞋、縫補衣物的裁縫室,“生活里很多事在家門口就辦了,很方便”。
在社區便捷服務綜合中心建成前,這里還是一個閑置自行車棚。由于社區建成時間較長,很多商業配套設施不足,而一些既有資源處于閑置狀態。
經過兩次召開居民議事會征求建議和意見,呼家樓街道工委辦事處提出建設社區便捷服務綜合中心,并明確了“要素集約、布局合理、服務優質”的改造目標和“互聯網+品牌商+社區服務”的建設思路。
呼北社區內的閑置車棚成為社區便捷服務綜合中心試點改造項目之一。據呼北社區工作站站長孫利介紹,中心規劃了維修區、自行車智能停車區、裁縫室、蔬菜水果區、代收代發室和智能快遞柜等區域,引入國安社區、郵政便民等服務商,實現了“衣食住行+健康”的項目配置,有效滿足了居民各項生活需求。街道、社區還定期組織黨員、醫生、教師等開展“社區特色服務大集”“社區服務日”等活動,為居民提供講座、義診、親子課程等服務。
呼北社區的實踐是中國城市近年來打造“一刻鐘便民生活圈”的一個縮影。2021年5月,商務部、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等12部門聯合發布《關于推進城市一刻鐘便民生活圈建設的意見》,提出“十四五”時期在全國選擇條件成熟的城市開展便民生活圈試點,并在2021年10月和今年8月先后確定了30個和50個試點地區。目前,兩批80個試點地區共推動建設1106個便民生活圈,涉及商業網點21.29萬個,覆蓋社區2000多個,帶動就業約180萬人,服務社區居民2300多萬人。
便民生活圈建設給居民生活帶來了極大便利。在上海,去年新改建早餐網點2577個,25家智慧菜場建設初具成效。在福建省廈門市,便利店不僅增多了,40%的便利店還24小時全天候營業,一些店還推出鮮食、藥品、便民服務站等多維度服務。在河北石家莊市菜鮮生市民生活服務中心,除了豐富的肉蛋蔬菜,餐飲、家政、維修等生活服務也一應俱全……
“城市治理的‘最后一公里’在社區。一刻鐘便民生活圈是契合百姓生活需求的微民生微服務,打造全齡友好型便民生活圈正在成為提高人民生活品質的新趨勢。”北京市社會科學院社會學所副所長李曉壯說。
“堅持以人為本規劃社區生活圈”
“水從城中流、人在園中游。”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博湖縣縣城開都河東岸,68歲的居民擺少華和街坊喜歡在家門口的百信休閑公園里跳舞、散步。
在這里住了30多年的擺少華仍記得,公園建成前這里是棚戶區,房屋破舊雜亂,一下雨到處都是積水。經過改造,這個公園成為開都河生態文化旅游景區的一部分,路燈明亮、綠樹成蔭、一步一景,“很多來博斯騰湖的游客都喜歡來這里打卡”。
“為了讓居民出門步行不到十幾分鐘就能欣賞到碧水、綠地美景,博湖縣近年來將全域旅游的規劃藍圖落實到博湖大地上。”博湖縣住房和城鄉規劃局局長王志祥說,通過科學規劃打造的開都河生態文化旅游景區,將博湖縣城與博斯騰湖景區連成一線,還構建起景觀帶、濱河休閑區、文化體驗區、河濱娛樂區、水岸花田樂活區、綜合服務區等功能區,整個博湖正在成為一個宜居、宜游、宜業的生態大公園。
社區生活圈銜接了“家”和“城市”,進行科學規劃非常重要。近年來,各地在打造“一刻鐘便民生活圈”過程中,紛紛在規劃下功夫。例如,四川成都關于加快發展城市首店和特色小店的實施意見提出,支持傳統特色小店開設和改造提質;陜西西安出臺一刻鐘便民生活圈試點城市建設實施方案,提出建立市、區、街道、社區“四級”聯創機制,充分調動各方積極性。
基礎教育、醫療衛生、養老、文化、體育、公共綠地、交通市政……北京市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近年來編制了首都10余個公共服務設施專項規劃,參與制定了歷次版本的《北京市居住公共服務設施配置指標》,保障了首都社區生活圈的高質量與可持續規劃建設。
“堅持以人為本規劃社區生活圈,立足居民的日常生活需求,通過優化供給結構和強化資源配置來拓展服務范圍、強化服務能力,實現社區生活圈品質提升。”該院詳細規劃所副所長徐碧穎平時還擔任北京市豐臺區右安門街道的責任規劃師。“街鄉社區怎么規劃設計,城市公共空間如何改造提升,我們都要對居民和參與市場主體進行廣泛調研,了解他們的需求和期盼,才能收獲令大家滿意的社區空間。”
徐碧穎認為,一個優質的社區生活圈應當具備3個特征:一是全齡友好。能根據不同年齡段居民的差異化生活要求和心理需求提供更加精準的社區服務。特別是建設兒童友好型和老年友好型社區,對提升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與安全感意義重大。二是全時便捷。基于對社區居民時空行為的分析,優化設施布局,提供更加復合便利的城市服務。三是全民共創。注重社群培育與社區營造,充分調動居民參與社區事務的積極性,切實拓展共同商議、共同決策的事務類型與深度,鼓勵居民以主人公意識建設宜居社區。
“把各類社會主體、居民的參與熱情調動起來”
“這飯菜還熱乎著呢,辛苦你們給送來。”在河南省汝陽縣城關鎮杜康社區,獨居老人李阿姨向前來送飯的“康管家”志愿服務隊員連聲道謝。
杜康社區老年人較多,對于一些腿腳不方便、年紀較高的老年人來說,用餐成了一個問題。經過調研,杜康社區決定引進社會企業開辦社區老年餐廳、推出平價飯菜,還成立“康管家”志愿服務隊,義務為腿腳不便的老年人提供送餐服務。
“打造便民服務圈,不僅要完善各項便民服務設施,還要把各類社會主體、居民的參與熱情調動起來。”杜康社區黨支部書記董可旭介紹,社區創辦了“康管家”服務站,成立淘氣寶、潔與捷等7支志愿服務隊,為居民提供代購配送、家電維修、清潔保潔、鄰里糾紛調解、少兒托管、老人送餐等志愿服務;還在社區黨群服務中心內設置新時代文明實踐站和“樂養居”老年照料中心,通過自愿報名、社會招募等方式打造教師隊伍,為居民提供書法、繪畫、舞蹈等公益培訓。
隨著各地便民生活圈建設步入新階段,互聯網賦能和實體商業服務的數字化轉型極大滿足了居民的個性化需求。
在京東到家平臺,居民在手機上“逛”實體超市“云店鋪”,選擇商品完成支付后,配送服務商很快把商品配送上門。“目前入駐平臺的全品類零售門店已超18萬家,提供的‘手機下單、1小時送達’服務覆蓋超過1800個縣(區、市)。”京東到家平臺相關負責人說。
對于未來“一刻鐘便民生活圈”建設,李曉壯建議繼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動微民生微改革、形成微政策;加快制定社區生活圈規劃指南,推進政策集成、功能集成、服務集成;適應城市服務設施發展和數字化趨勢需要,依人、物、地、產、景要素,因地制宜、分類規劃,滿足不同年齡群體個性化、品質化需求。
優質的社區生活圈與多樣的功能、便捷的交通出行以及多元的服務供給等密不可分,這是國內外的基本共識。比如法國巴黎近年來提出“一刻鐘城市”目標,確保居民能以步行或自行車的方式在離家15分鐘內實現購物、休閑、學習、就醫與工作等多樣性的生活需求。
徐碧穎建議,充分發揮“社會治理共同體”的重要作用,積極探索“政府主導+社會參與+市場運營”的社區生活圈建設新模式,有效提升空間資源利用水平,增強社區服務供給能力。
- 中醫藥已成為參與全球衛生治理和助力構建人類衛生健康共同體的重要力量
- 用好小柴胡,少去找大夫!掌握10個經典用法,或能成為半個醫生
- 看跨國藥械企業如何用創新方案踐行中國承諾 | 聚焦進博會
- 七國數據統計發現:男性和受教育程度高的未婚者抑郁風險更高
- 63歲女子吃降壓藥7年,卻腦出血離世!醫生:她犯了3個致命錯誤
- 三高、失眠“怕”這菜!抗炎癥、提高免疫力、強身體,常吃好處多
- 央視曝光:這種床墊含1級致癌物!用越久越危險,家里有的趕緊扔
- 復旦兒科攜手華東理工成立兒童健康社會工作聯合研究中心
- 安徽省胸科醫院巡回醫療隊:守望相助 共繪健康藍圖
- 乙肝疫苗技術轉讓35周年,默沙東再赴“進博之約” | 聚焦進博會